自媒体不能坠入“话语的深渊”
社交网络的兴起,将人们带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作为虚拟的个人空间,自媒体打破了网络沟通壁垒,发挥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功能。但同时,由其语言乱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自媒体的使用逐渐变味与走样,甚至坠入“话语的深渊”,污染了网络空间,影响了社会生态,亟须引起重视。
不难发现,一些自媒体发布的网络文章在语言使用上都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虚”,行文粗糙、文笔拙劣、语焉不详、文不对题,数据不知来源。二是“空”,滥用带有情感色彩和主观化、极端化的修饰词夺人眼球,过度使用问句和感叹句来贩卖焦虑,内容却空空如也、不知所云。三是“假”,动辄打着“作家”的名号,消费历史名人,炮制广告“软文”,甚至恶意营销、欺诈消费者。四是“俗”,不了解汉字使用不规范,热衷于一些低俗词汇的变体,甚至色情、暴力以及有“擦边球”嫌疑的语句,借助网络广泛传播。
这些自媒体为何不能“好好说话”?这和其生产传播的机制与目的有关。为了吸引流量、获取利润,他们往往不惜突破道德底线,一味追求速度和快感,捕风捉影,哗众取宠,胡编乱造。网络的隐匿性也给了一些自媒体“随心所欲”的空间,看似“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实则说话的水准和品位越来越低。一些人坠入“话语的深渊”不能自拔——因为生怕自己的文字没有个性,便常常试图以“酸言辣语”声嘶力竭地表达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本身的价值逐渐被掏空。这些“不好好说话”的自媒体,还会与少数“不正经阅读”的网民形成不良互动,产生病毒式传播效应,从而进一步混乱了语言系统。
语言表达对语言发展和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对文化传播也有巨大推动力。自媒体时代,语言乱象一旦经由网络扩散到大众中间,势必对主流文化和语言规范造成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碎片化的网络反语言以及自媒体新造语言大量涌入青少年人群,不仅造成青少年语言意识混乱,进而形成不良、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也一点点撕裂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造成巨大冲击。
“修辞立其诚”。我们不反对自媒体在合理合法的空间内释放表达欲望、创新文体文风,或从新颖的角度解读时事与历史,但这一切都要基于对语言的敬畏、对文字的尊重。语言要实,不泛泛而谈,不浅尝辄止,不故弄玄虚,不夸大其词,要有真知灼见、真材实料和真情实感。语言要美,既要以“伦理美”为中心,体现道德原则、主流价值、人文关怀,又要坚持词语妥帖、语句规范、逻辑严谨的“形式美”。语言要真,描述事实时要坚持客观立场,让人信服;进行广告宣传时,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语言要有“营养”,文字饱含的深厚意蕴及感染力,来源于作者对生活持续的思考和内心的沉淀,这就需要作者端正态度、充实自我、规范言行。
“文者,贯道之器也”。自媒体的种种语言失范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管理。要将互联网语言纳入监管,对传递正能量的自媒体语言适度加以吸收和正确引导。要建立自媒体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让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自媒体失去立足之地。维护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语言环境人人有责,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文字迸发活力、传递真善美。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