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流量”所以“审丑”
从“窃·格瓦拉”到“郭老师”,在流量经济的利益驱动下,网络世界的“审丑”画风越发走向荒诞。
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抱持追求真善美、厌恶假恶丑的普遍价值观,认为丑不过是美的参照和对立,或者说丑只是手段,美才是目的。1853年德国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茨出版《丑的美学》,被视为丑在审美王国中以独立身份出现的重要标志。卡尔·罗森克兰茨认为,丑是自成规律的,丑不只是美的否定,丑从此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拥有了与美相提并论的话语权。然而这位一百多年前的先锋艺术家肯定意料不到,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人们对“丑”会抱有如此热情,甚至为丑而丑、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对“丑”的追逐和狂欢,早已跨越精神世界界限,摇身变为商业领域即时变现的流量、卖点和生意,人们正前赴后继涌向“娱乐至死”的路上。
的确,世界上的美都是相似的,而丑却是各具特色的,这也呼应了互联网文化青睐“独特性”的逻辑和法则。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人们通过虚拟世界的围观来获得刺激或是类似于心理安慰的平衡,来逃避现实的无奈、宣泄内心的空虚,这可能是审丑在网络世界特别是在直播中大行其道的原因。吃瓜群众们簇拥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他所代表的热度和符号,人被异化成为一种道具或消费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浮夸出格表演占领人们眼球,大批平台推手一窝蜂营销炒作,审丑越来越异化、畸形甚至突破法律和伦理边界。在这场危险的网红生态链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警惕。
作为内容输出者,蹭热点、博关注,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要看蹭的是什么性质的热点。一些直播平台传播低俗、颓废、堕落的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对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危害尤甚。4月21日,黄金赌城娱乐演出行业协会发声:流量只是一种驱动力,是否导向健康的经济模式,是否能具有长远的发展动力,要看流量是否能被引向真正的价值。价值是流量的必备养分,这应该成为社会各方共识。
这种闻丑而上、制造噱头的营销模式,细究起来,其实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网络时代的新闻半衰期更短,从“犀利哥”到“流浪大师”,都曾从备受追捧的流量巅峰跌落至无人问津的过气网红。如此“饮鸩止渴”收割流量,毒害的是整个行业生态。没有鲜花,野草便会肆意生长;铲除丑的生长土壤,美才能被人们看见。一茬一茬的流量丑星,各丑其丑的群魔乱舞,无不在警醒我们:是时候反思一下这种唯流量论的倾向和崇拜了。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