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直播走红需要“真功夫”
疫情防控期间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扎堆儿直播,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眼万年”。但博物馆直播,有的是实力派,不仅吸粉儿还吸金,但是,有些博物馆则是“标题党”,直播并不尽如人意。(5月19日《北京日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博物馆不得不关起大门,但同时也促使其越发开动脑筋,各亮高招。特别是新媒体的介入,让博物馆拥有了新的身份——从过去单纯的“我献宝你瞧好儿”的展示者,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者。然而仔细对比诸多观看博物馆直播的网友反馈则发现,虽然同是“现场播报”,各个博物馆自我展示的水平实在良莠不齐,除了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以及一些省级博物馆的制作匠心独运、效果不错外,有些制播水准则类似游览宣传片。
这种吐槽现象其实怨不得“观者”,因为很多博物馆仅仅本着“你播我也播”的赶场心态匆忙上阵,并没有什么一招鲜的看家本领,甚至只是读课文一般简单地将讲解词上线,别无其他后续和延展,这自然很难拥有成规模的粉丝团,更谈不上吸金,倒是有可能白白浪费了人们的感情。这也说明,包括博物馆直播在内的“新媒体+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虽然是时尚和趋势,但怎样才能用符合大众审美的途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喜闻乐见,实现共赢,显然并不简单,更非“标题党”所能成就的,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放开思路并结合自己的特色下功夫。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各地博物馆若想成功“带货”,其主播成为别具一格的“网红”,不能只靠单打独斗,整合能力才是看家本领。各地博物馆应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等方式,集聚多方力量,让文创开发、市场运营、粉丝聚拢能力强大的人才“扎堆”发力,团队作战,才能共同打造系统完善的平台化服务,将博物馆品牌IP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云展览+直播”、多媒体互动等新方式,也可以让博物馆的传播渠道更加顺畅多样。
另一方面,各地博物馆应从自身特色入手,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独有的文物品牌和历史文脉。如何更好地展示文物的前世今生,并实现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各地博物馆亟待思考的问题。同时对博物馆自身品牌建设而言,应该通过线下培训、沙龙等方式,让博物馆从业人员更多了解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这才有望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动起来。
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若想吸引眼球,形式要新,放眼如今成功的范例,有展览策展人讲述展板背后的故事,有金牌讲解员做“导游”的国宝之旅,有馆长和专家亲自上阵的淘宝带货直播;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采用AR技术的导览,有在展厅的跟拍直播,有多位主播的互动,也有一个人的“脱口秀”。日常学习积累才是博物馆主播走红的必备条件,也是面对网友的“古怪”问题不掉链子的过硬本领。
总之,博物馆直播要想持续走红,还需把活儿做细、做实、做好,才能让受众真正享受到既“过瘾”又有料的文化大餐。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