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建设“微公园”也要有大视野大智慧

2020年05月26日 10:35    来源:新华日报    杨丽

  原标题: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见缝插“绿”建口袋公园。专家建议:

  建设“微公园”也要有大视野大智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建设口袋公园,将其作为推进城市宜居的有效手段,成为城市微更新的亮点。口袋公园也称“迷你公园”“袖珍公园”,是范围相对较小、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绿地开放空间,是居民休憩、健身的好去处,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激发城市活力。口袋公园从何兴起?规划设计有哪些特点和原则?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就此话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小”公园,“大”意义

  1967年,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开启了微公园建设的序章。它的面积仅为纽约中央公园的八千分之一,但它的游客数量却不容小觑,年平均面积游客量是纽约中央公园的两倍。随后,口袋公园的概念便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各地开始流行。

  国内最早提出口袋公园概念的是张文英教授。她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到,口袋公园指的是“城市中规模很小的开放空间,往往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双修”、旧城改造及宜居街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如繁星点点,在许多城市中不断出现,点缀着美好的城市生活。比如,2019年,北京相继建成181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3%;南京结合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整治、河道整治,见缝插针“腾”出来开发口袋公园,人均绿地面积4年增一成;扬州在老城区提出“+公园”理念,因地制宜地添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10分钟即可抵达一座公园”……

  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形态与布局的一次重大转型。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副研究员何雨表示,在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大规模建设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逐渐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改造时代。传统园林建设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公共空间、绿色资源的需求愈益强烈。口袋公园切中了百姓的民生痛点与堵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化解了城市公共空间供需的矛盾,补齐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块重要短板,“小公园,大意义”。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胡宏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口袋公园,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对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说,这可以增加社区邻里的归属感,让居住的空间更加安全、更有活力。从商业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被人们形象地称为“3P”原则,即环境、社会、经济。一旦促进了人流、盘活了城市,就有可能带来商业利润、促进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间接影响。

  山无定势,“园”无定型

  口袋公园与一般的城市公园大有不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小钊表示,从建设主体来看,口袋公园分为政府、商业组织、私人团体等多种类型,管理模式方面也更具灵活性。比如,佩雷公园的建设和维护都由私人团体完成,这种灵活的管理模式加强了政府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了公园的使用频率,降低了公园的维护成本,解决了建设和运营的资金问题。口袋公园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联系,但是城市中通过步道系统能够将其连接在一起,这些斑块状的小微绿地与城市中的大面积绿化有机联合,口袋公园和城市公园相互补充,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成城市的绿脉网络。

  口袋公园具有便捷、灵活、微小、离散的特点,能够结合多种空间进行布局。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分院院长吴弋介绍,按照场所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口袋公园建设成交通型、居住型和工作型等类型。交通型口袋公园通常安置在交通密集的交通站点、停车场或者广场附近,起到疏导交通、分散人流、引导绿色出行的效用;居住型口袋公园也被称为“家门口的公园”,服务的是附近居民,可以通过简单的功能分区,布置不同的设施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工作型口袋公园通常是为了缓解办公楼与室外空间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作为商业工作区中的绿色纽带,营造出一种舒适的环境以缓和紧张的办公氛围。

  口袋公园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尽可能多的绿色植物、户外的休息座椅、明确的视觉中心、自然的环境等方面。何雨表示,山无定势,“园”无定型。口袋公园没有固定的设计范式和形态,它的形态可以是景观构筑物,也可以是一条狭长小道,可以是草坪,也可以是滩涂。实际选址规划中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如依托自然的山水环境营造小景观环境,依托历史文化节点打造人文公园,等等。在具体的营造中,一是要具有亲民性,让老百姓进得来;二是要具有公共性,让老百姓呆得住,如除设置座椅外,还可设置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三是要具有公益性,公园姓“公”,要向市民免费开放。

  避免形象与功能“两张皮”

  目前,国内口袋公园的建设开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吴弋指出,有的口袋公园定位不明确,功能混乱;有的绿化简单、公共设施建设雷同;有些没有考虑到市民的实际需求,功能比较单一,存在设计不合理、园内设施不够人性化、后期管理不善等问题。

  “过去为了保证有、为了好看,只要美起来、绿起来就行。”刘小钊说,口袋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形象和功能“两张皮”的问题,有些“一厢情愿”“一意孤行”。现在需要更加重视其功能性,也就是更多地从周边百姓的需求出发,他们需要什么,就在口袋公园中植入什么功能。上海的一座口袋公园充分考虑附近居民在户外择菜洗菜的需求,设置了理菜区和洗菜区,就是以功能性服务百姓的典型做法。

  人们对口袋公园普遍存在认识误区。刘小钊指出,不少人将口袋公园等同于一般公园的缩小版,对它的功能性要求很高。毕竟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口袋公园的功能定位不宜太多太杂、不宜“贪大求全”,应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人口数量、结构特点、需求重点等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胡宏认为,口袋公园最大的问题是要避免“公地悲剧”。国外口袋公园的形成,往往是市民共识的结果,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资金,大多也通过社会的协商达成。对于国内来说,口袋公园的建设,依然带有很强的政府推动色彩。政府推动,可以让口袋公园快速建成落地,但由于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缺乏足够的深度,市民在口袋公园的利用中,往往会出现“有使用的权利、无保护的义务”,导致公园“易建难管”,后期的经营维护面临可持续压力。口袋公园建成后的可持续维护管理,是更大的考验,需要更多的智慧。

  公园是市民的公园,市民是公园的主人。何雨认为,从选址、设计到维护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纳他们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更好地做好公园的保养维护。

  不只是“配角”,该当“主角”

  “口袋公园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 吴弋表示,随着公众参与城市决策与规划的热情愈发高涨,未来应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吴弋建议,选址应结合咖啡馆、卫生间、小商店等配套设施,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设施的新需求,增加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性,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口袋公园中也可定期举办一些小型活动,引导居民间自发分享自己熟知的领域,共享知识经验,展开居民社交活动。她认为,还应进一步借助5G技术,在口袋公园的规划中融入智能化技术,为市民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如在健身器上装显示屏,可以显示公里数、消耗的卡路里、心率等数据,扫描二维码还可以将数据上传到手机,引导居民更加科学合理地健身运动;智能化统计人流量大数据,在人流量高的时间点开启高强度照明,人流量低的时间点开启低强度照明,达到更加节能的目的。

  有的口袋公园建设会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由于涉及不同的管理主体、多部门的协同又不够,导致建设延期甚至是建设搁浅。对此,刘小钊建议,要理顺口袋公园建设的机制和流程,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规范,将其统一纳入整个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和管理的范畴,使之成为城市公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环境是一个整体,更像是一个有机生物体。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微小细胞,常被“目标宏大”的规划者们忽略。刘小钊认为,虽然看起来口袋公园在城市中只是一个“边角料”,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但从城市人群的生活需求来看,口袋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之一。它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容器,承载着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应是市民生活的“主角”。在“城市双修”“宜居城市”建设中,我们应更多挖掘口袋公园的潜力和价值,使其成为城市微更新或活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触媒。

  他山之石

  美国佩雷公园:富有自然情趣

  1967年5月23日建成的、坐落于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是世界上首个口袋公园。公园三面环墙,前面是开放式的入口,面对大街。在公园入口位置,是一条四级的阶梯,两边是无障碍斜坡通道。整个公园地面高出人行道,将园内空间与繁忙的人行道分开。公园的亮点是6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墙正对公园入口,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公园还将不同的材质、多种色调以及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比如,广场地面不是用水磨面、混凝土铺成,而是用粗糙的蘑菇面方形小石块铺装,富于自然情趣。

  广州口袋公园:重视文化底蕴

  广州在一些城市居民区、写字楼旁的闲置空间里,建设了一批口袋公园。它们空间不大,但庭廊、座椅、健身步道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满足现代人随时随地就近健身休闲的需要。在建设时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便是连日大雨,也不会在公园内形成积水,对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优先选择历史文化和史迹相对集中地段建设口袋公园,如在法政路周边有广东政法学堂、湛家花园、广州古城墙遗迹、镇海楼;永胜上沙附近有东湖新村、新河浦历史建筑群、东山湖公园、许广平故居、广九火车站等,它们和口袋公园相得益彰。

  扬州口袋公园:不惜“黄金地段”

  扬州将“黄金地段”用来建设休闲公园,规划建设5大核心公园、50个社区公园和50个“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首个口袋公园位于文昌路北侧,东方医院东侧,国贸大厦的西侧。虽然公园不大,但功能齐全,不仅有球场、健身器械、广场和健身步道,还设置了两个三角形的“沙池”,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整个公园还充分采用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广场和步行道路全部采用了扬州传统的“站砖”方式,雨水下下来,可以很快通过砖缝渗透到土层里,快速吸水。夏天由于透气,也避免了混凝土或者柏油面层产生的热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建设“微公园”也要有大视野大智慧

2020-05-26 10:35 来源:新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