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迁移,如何抓住它?
人们向来认为,广博且粗浅的涉猎毫无用处,只有专业与精通才能使人成功。然而相关调查显示,一个人对于一般事实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收入水平关系密切,决定人生高度的也许是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各种知识,特别是常识性的知识。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比过去的人更容易接触到信息和知识。当很多人把搜索当成了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又容易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在网上找的信息,大脑就很容易自动遗忘。简单说来,就是当你将信息存储在电脑、手机,而没有更多启动自己的大脑去观察、记忆、体会,对它的感受和记忆就会降低。所以,在善用搜索的同时还需要亲自学习。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有趣故事:1995年,一个劫匪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摄像头清晰地拍摄到了他的面部画面,当天警方就找到了他的住处。当警方敲开他的家门,嫌犯非常意外。 原来,他在自己的脸上擦了柠檬汁,因为他知道柠檬汁可以作为隐形墨水,以为这样做摄像头就拍不到他。因此,这名嫌犯跻身“世界最笨罪犯”之列。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出了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这一现象后被称为“达克效应”。
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达克效应”主宰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无知状况不知情。比如,设计师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了解无线网络信号,然而即使调查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也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受众无法辨认。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要以为自己能懂,所有人就都能懂,不要人为地设置认知障碍。
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通常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渠道,这些信息不会根据人的喜好进行私人订制,只能选择全盘接收。而如今各类媒体平台兴起,智能算法的发展,让信息获取越来越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在给我们带来阅读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如果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按自己兴趣来的,那么我们接受到的一定都是意见相近的声音,一旦这些信息被刻意扭曲了,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环境中,我们将无法分辨,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作事实的全部真相,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为了打破“回音室效应”,在选择新闻咨询平台时,最好选择那些定制化程度不太强的平台,最好能给每位读者提供人人需知的新闻资讯。同时,为了保证获取信息的多元化,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多选择几个新闻平台互为补充,这能让所掌握的信息更加准确真实。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过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1953年,牛津大学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对狐狸和刺猬进行了定义:“刺猬是一个专家,能把所有事情都跟重大核心概念联系起来;狐狸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方法抱持开放心态,对彼此矛盾的观点也能理性处理。”
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Tetlock)曾研究“刺猬”和“狐狸”两类人才预测未来的能力。结果发现,那些训练有素的刺猬型专家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预测,“刺猬”只专注于“重要观念”,不管它是否切题。正如人手里一旦拿着锤子,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相反地,“狐狸”们总能更好地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思想开放,以事实为基础,有创业精神。
常识性的简单知识出人意料地有用。知识在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真正的价值在于,知道自己需要知道什么,并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作者系美国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长期撰稿人)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