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现象级网综 荧屏需要更多成熟女性形象
眼下,女团成长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年度现象级网综,节目中30位选手,横跨30+、40+、50+三个年龄段,在芒果TV播出后引发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当代女性形象性格的变迁给综艺和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而从现在荧屏中的成熟女性形象来看,大众正在抛弃过去的单一审美,重新发现、审视并挖掘实力派“姐姐”们的价值,而影视剧创作的女性形象在符合时代的变化上更要多元化,同时需要更多成熟女性主角的形象。
三十而骊三十而励三十而立 “姐姐”成为某种气质和态度
让一群出道多年、已经积攒一定作品和名气的30岁以上女明星同台竞技,努力不被淘汰,入选《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艺人,有曾经的影视演员、偶像歌手、海归歌手、制片人、主持人,可谓艺人的“跨界”同台。节目递进式地定调“三十而骊、三十而励、三十而立”,注入女性态度,先“破”年龄后立概念,打破了人们印象中“女团”整齐划一的青春印象,让她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相互角逐,最后选出固定人数组合出道。初听起来,这好像是一场升级版的“创造营”,只不过节目的选手从“妹妹们”变成了“姐姐们”。
从2018年,《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综艺获得了较高收视率,这种养成类的节目逐渐受到观众的认可,趁着这阵潮流《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出现时机恰当。毕竟,观众之前只会看到20岁上下的青涩美少女参加选秀,难以想象姐姐们被严苛评价的模样。有人调侃,“粉丝”给年轻妹妹们投票时会说“她们只有我们这些‘粉丝’了”,而《乘风破浪的姐姐》的选手正好反过来──“姐姐们除了‘粉丝’,人生什么都有了”。
是什么让30位“30岁+”姐姐破龄成团的节目如此受欢迎?什么人在看?大家看到了什么?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孙蕾表示,节目集结的是一群成名已久、有故事、有阅历的女星,这与以往焦点在年轻的流量明星上有所不同。孙蕾说:“节目并非真正的女团选秀,而是对来自演艺界的姐姐们的个人风采以及生活等全面展示。节目呈现了女星追梦的理想和面对的困境,这些梦想、选择与困境也是每个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也会遇到的问题。另外,节目在表现‘姐姐们’争奇斗艳的故事同时,传递出无论处在人生任何阶段,都可以像姐姐们一样勇敢出发,这种理念更加能引发同龄女观众的共鸣。”
当前,电视观众中的女性观众,特别是年长的女性观众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观众也成为“大龄女星”综艺节目的土壤。孙蕾认为,在融媒体视域下,短视频、直播等逐渐走进观众视野,观众已经不满足只看演员的比赛、彩排,更多还想看到明星们的生活,而节目中展示了大量的“姐姐们”为比赛而生活在一起的内容,“犹如直播女星们的工作、生活,成功地将明星生活类的真人秀与明星赛事真人秀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内容。”
在这里,“姐姐”摆脱了年龄限制,成为某种气质的代名词。在天津方言中,称呼陌生女性为“姐姐”,从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到四五十岁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姐姐”,这一称呼不仅表示亲切,还传递出对女性的尊重。孙蕾说:“‘姐姐’在天津的方言中是跨越年纪的一种称谓。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姐姐’更多的是女性的成熟甚至是霸气的一种代名词,完全不受年龄的限制,年龄对于女性而言,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方式。观众要看的是不同年龄的女性的真实心路历程,所以也不必一味追求逆龄成长。”
“少女感”不再霸屏
暗合社会审美观转变
近几年的影视剧中,“傻白甜”“少女感”的女主往往成为了荧屏追随的审美,也成为最为主流的女性形象,甚至有很多女演员出现了“中年危机”。从2018年网友脑补《淑女的品格》,请袁泉、陈数、俞飞鸿和曾黎四位知性女艺人出演开始,人们对真正大女主戏的渴求前所未有高涨。借助大众对“大女人”的期待,完美契合大家对“独立女性”想象的女演员陈数,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从《完美关系》到《谁说我结不了婚》,这两部电视剧中,陈数的女性角色魅力和演技,都远远超出了这些影视作品本身,但她始终都是背景板式的存在:成熟、稳重、智慧,有魄力,一个完美的大女人形象,但主角依然足够“傻白甜”。
“流水的女性,铁打的少女人设”,孙蕾表示,三五十岁的女演员维持少女人设,饰演少女角色,这种显现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剧本题材的问题。孙蕾表示,“作品缺少成熟女性形象的设定,少部分集中在‘大龄剩女’的设定上,四十以上就陷入了婆婆妈妈的角色中,但剧本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创作的,说到底,是产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难倒‘姐姐们’,同时也是困住‘哥哥们’的问题。”
关于女性的话题一直是社会、文学、影视热衷探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不同,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正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在性别平等、女性自主、多元审美等方面呈现出的反套路,其实现在社会对女性也呈现出更多的包容和尊重。“乘风破浪做自己”如同“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是角色对自己的要求。孙蕾表示,女性往往被更多的冠以“女儿”“妻子”“母亲”等附以人物关系的称谓,由此设定的影视剧、节目也更多地围绕这种亲情关系来表现女性。《乘风破浪的姐姐》则将女性作为纯粹的独立的,不附加任何人物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的个体来展现,节目主打“女性事业”的话题十分有新意。
女性形象特别是成熟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影视剧中重点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人到中年》,90年代的《渴望》,都能够感受到女性的疲惫,角色几乎寄托了所有女性“优秀”特质,贤惠隐忍、默默付出、承担一切。而近几年的《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中,我们看到了当代追求独立自我的女性形象,但同时也让30+的未婚女性面临择偶的困境,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已婚的女性又面临家庭危机,如《我的前半生》等,在都市题材中,一直将女性置于家庭与事业的两难中。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纯粹描写女性成长、体现女性独立价值的剧集作品。
影视剧成熟女性形象愈加多元
社会认知转变将引导市场风向
近年来,在“她经济”活跃的影视产业环境下,围绕女性热门话题讲故事的“她剧集”和“她综艺”都炙手可热。今年出现了更多以成熟女性为主角展开叙述、关注女性生存困境的电影、电视剧。眼下最新上档的《二十不惑》正在湖南卫视热播,该剧以四名即将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女生的视角展开,讲述了青春烦恼和成长困惑的故事。另外,汇聚了江疏影、童瑶、毛晓彤领衔主演的《三十而已》正在东方卫视播出,该剧以三位三十岁女性视角展开,讲述了都市女性在三十岁这一重要年龄节点时,遭遇到多重压力的故事。另外,今年预计将有十余部女性题材电视剧待播,其中包括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流金岁月》,以及《正青春》《传家》《了不起的女孩》等剧集。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女性题材剧虽然在热度和关注度上有着强力的观众受众群支撑,但是创作困境却早早地到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形象越发多元化,这种现象也需要体现在屏幕上。孙蕾认为,从80年代的温顺贤淑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逐步演变成撑起半天的独立自主女性角色,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需要客观而不能过于神话。孙蕾说:“我们的影视剧从来不缺大女主的戏,但缺少的是对成熟女性形象客观的塑造,往往大女主中的女性角色都成了万人迷。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美’字,也不仅仅是贤妻良母,更希望看到的是女性主动、自发的成长和独立,无论女主自身的设定是大龄女、青春少女,还是单亲妈妈、女强人或者是贵妇,在遇到挫折、克服挫折甚至是被挫折打败都可以,但成长经历必须是丰富的、真实和独特的。”
孙蕾认为,影视剧中对成熟女性角色的理解尚需开拓,对于成熟女性的塑造并不一定都是中年妈妈,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玛莲娜是“一个人的美可以颠覆一座城”,这是少男眼中的魅力女性形象;关于中年女性、家庭问题思考的《廊桥遗梦》,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出了经典形象;韩剧《迷雾》中金南珠饰演的步入中年的职场女人角色等,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孙蕾说:“在很多国家,年龄更多意味着经验而不是禁锢,女演员也不会因为年龄、结婚生子等因素而断掉演艺生涯,女演员自身和她们塑造的角色都充满魅力,反过来,同样影响着观众对女性年龄的认知。”
未来影视剧市场需要在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和内心需求上作出提升。孙蕾认为,当代女性形象性格的变迁给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影视剧创作的女性形象在符合时代的变化上更要多元化。对于成熟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家庭、职业、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各年龄阶段都可以塑造出丰富的女性形象。影视行业要有比较高的成熟度,对演员的尊重,不一味向流量看齐。同时需要影视剧创作中的剧本提供大量个性丰富、适合中年女演员的角色。
这些女性角色鲜活、真实,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认知,不以取悦任何人为目的,她们有自己的坚强与脆弱,真实而有魅力。在我们感叹“年轻真好”的同时,更加珍惜这份“成熟之美”。美貌易逝,年华易老,但那种散发着干练、成熟的人格魅力远比外表更来得惊艳。不管自己属于哪个阶段,都应积极乐观去面对,转变狭隘的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因为,过去可忆,未来更可期。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