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靠“刷流量”自欺欺人
行业发展初期,数据泡沫让商家叫苦不迭。现在,备受商家诟病的不是“假”,而是“贵”。一批商家正逐渐对刷流量形成依赖,赔钱赚吆喝
直播带货正火,各行各业各类人马齐上阵,动辄千百万人次在线,成交额也以千百万元计。真有这么火?在杭州,记者找到几位业内人士,一探究竟。
“刷流量”是目前最常用的注水方式之一,这算是直播行业公开的秘密。市面上流量贩子不少,找到他们也容易,购物网站上搜索“直播流量”等关键词就行。流量被明码标价,可供选择的套餐五花八门:机器刷量便宜,能按时间买,每月1000元,或者包年5000元;能按引流量买,1000人次观看量12元;真人账号更贵,1000真人粉价格近200元;也有组合拳,某“涨粉机构”向记者提供的价格明细显示,套餐价30元起,最高1288元,对应不同点赞数、播放数、转发数和真人评论数。
“有没有好用又便宜的?给推荐一下。”有客户冲山葵(化名)使眼色。山葵一下明白了,客户想给直播间刷流量。最近,常有客户提出类似的“额外”需求。
山葵供职于一家科技公司,专做直播间数据分析检测的生意。电商直播带货的生意势头正盛,一场直播销售额过亿元的战报频现。“看起来很热闹的数据,实则严重注水。”山葵说,他掌握不少业内“八卦”:2个月前,某网络红人进头部主播直播间,观看人数说是有4000多万,怎么会这么高?后台数据一看,果然是假的。当然,还有一些直播数据疑似造假,已经闹得尽人皆知。比如日前某财经作家直播带货首秀,发布捷报称“观看人次830万、最高同时在线4万、交易金额2200多万元”,参与直播的乳业公司却吐槽,直播中某款奶粉只售出15罐。
“这门生意技术门槛低,规模小,甚至不能叫行业。”山葵的同事帝冠(化名)说,刷流量无非两种方式,一种开发软件,机器刷单,用一台电脑同时操作上千台手机;另一种成立工作室,招聘线上兼职,真人互动。无论哪种方式,都可定时、定向让流量集中涌入直播间,观看、点赞、关注、评论甚至下单,都不在话下。
只要肯花钱,直播间数据就能做得漂亮。但刷流量有碍公平竞争,破坏了游戏规则,直播平台不会坐视不理。姚宝宝(化名)曾两度成立直播基地,深耕电商行业5年,他告诉记者,一般流量高的短视频或直播间会被平台优先推荐,不过,若数据掺假,一旦被察觉,直播间权重反而会被下降,后续也会被限流。
那么,为何还不断有人铤而走险,靠刷流量自欺欺人?
于主播而言,数据就是话语权。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粉丝基数和带货能力是主播和商家谈判的筹码:“说白了,账号有多少粉丝关注,以往直播能卖得出多少货,决定了主播的坑位费和佣金,所以,流量好看了,主播才值钱。”
行业发展初期,数据泡沫让商家叫苦不迭。
2019年,深圳一家珠宝市场生意不振,想改变销售方式,放手一搏,请来几位价格不菲的带货主播到市场直播,结果入不敷出,市场不久后关门了。某鞋包公司在转型电商初期,曾与一位有30多万粉丝的主播合作,那场直播6小时内卖出价值50多万元的货,但退货率高达70%。“主播卖不出去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主播人设和商品定位不符,直播间数据造假只是可能性之一。”山葵说,若直播结果不理想,商家除了自认倒霉,一般别无他法。
不过,被割韭菜的大多是刚入行直播的“小白”商家。“后台看一下直播间数据,若流量一下子涨到峰值,又快速回落,肯定有问题。”帝冠解释,这能为商家直接提供数据真实性的初步参考,若他们监测到哪位主播数据异常,也会跟客户提个醒。记者了解到,业内流传着一份“主播红黑榜”,为商家自发整理,条目随时增减,榜单上,主播价格、类目、真实销售额、是否刷单等一目了然。
电商直播带货行业发展渐趋完善。现在,备受商家诟病的不是“假”,而是“贵”。山葵曾供职于某食品零售公司,去年公司找了一位头部主播带货,该主播单次直播销售额甚至过10亿元,“食品利润空间本来就小,主播坑位费又高,还要求给他全网最低价,折腾了一圈,公司反倒赔了48万。”直播是一次营销方式的进化,音画结合,极具感染力,但直播间的最低价销售破坏了原有的价格体系,伤害了品牌质感。
“做直播是找死,不做就是等死。”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当下窘境。
不少商家向记者表示,上直播不为挣钱,更像是做广告。商家找头部主播带货,往往将其作为品牌露出和产品推广的辅助渠道;为了所谓的数据好看,一批商家正逐渐对刷流量形成依赖,反正是赔钱赚吆喝,当然要看起来体面一些。
直播带货这一行当野蛮生长,看起来很美,但还有很大的完善与进步的空间。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