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将在数字化世界“永生”
近日,北京圆明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了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手段,对远瀛观和大水法遗址开展全面记录,并对一些主要遗存信息进行重点提取。
圆明园西洋楼内的远瀛观是乾隆时期一组欧式宫殿,全部用汉白玉建造,石质和雕花都十分精良。大水法紧靠远瀛观高台之南,是以石龛式为背景的一组喷泉,前下方的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十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犹如山洪暴发、震耳欲聋。不幸的是,以上两组建筑均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此后经过多次劫难,目前仅存残垣断壁。文物具有生命周期,尤其裸露在户外的石刻文物,遭受风吹雨淋、暴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极易风化、受损。
2018年圆明园管理处就曾对远瀛观、大水法进行过加固保护工程。为了给以上两处遗址留下历史影像,记录历史痕迹,从而更好的展示和研究,我处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按照“点面结合”的数字化方案,全面地记录远瀛观、大水法遗址现状,有重点地提取远瀛观石柱、大水法喷泉拱门两处重要遗存信息。结合“源场景”文物数字资产系统,大幅提升数字化成果的交互性和可用性。数字化可将破损的文物通过电脑进行虚拟修复,还原文物完整状态。通过对圆明园远瀛观、大水法进行全景拍摄和三维数据重建,形成虚拟三维影像,同时还可实现对数字化文物展览进行管理。举办云上文物展览,观赏者还可交互浏览,实行掌上观展,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 通过数字技术让远瀛观、大水法“活”起来,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这既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圆明园遗址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依托全新的技术与世界沟通,让携带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据悉,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对修复文物、库藏文物、回归文物数字化扫描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其成果进入圆明园文物数据库和纹样库。目前,圆明园官方微信推出线上展览,展出的瓷器、玉器、铜器以及石刻等118件数字化文物即使该项工作的成果。在特殊时期,持续为公众提供足不出户的文物“云观赏”体验。下一步,圆明园还将建立高水平的文物修复医院,持续推进文物修复工作。
(责任编辑: 实习生黄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