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应警醒“文学性的迁移”
文艺创作中,影视与文学相互成就的例子并不少见,最近“爆款”网剧《隐秘的角落》带动网络小说《坏小孩》热销,也在意料之中。但相比网友的高预期,原著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有网友直言“被剧吸引过来,没想到小说这么垮”。
这部小说之所以“垮”,一是语言简单粗暴,毫无美感;二是逻辑硬伤多,情节不合理;三是刻意强调“坏小孩”之恶,缺乏人性关怀。相比影视改编的成功,小说之“垮”令人不堪卒读,销量上去了,但口碑下来了,恐怕很难说是相互成就,令人颇感遗憾。
以往,常常是一流的文学成就一流的影视作品,“文学性”是基石也是魂魄。现在却出现了网络小说的文学性不足,经过影视改编后赋予其更立体的人物形象、更丰满的故事情节、更令人深思的内涵,因而影视再创作比原著小说更具“文学性”。网络文学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新颖、情节曲折、有一定吸引力的故事骨架,而编剧的精心打磨及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一部三流小说“脱胎换骨”为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影视作品。就如导演辛爽所说“如果将故事比喻为手术刀,我们的兴趣不在于把这把手术刀拍出来,而是想让观众看到刀口所剖开的更深的内容”,所谓“文学性”正隐含在“更深的内容”里。大量影视作品改编自网络小说,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称之为“文学性的迁移”。
“文学性的迁移”,反映出网络文学的某些痼疾仍未消退,影视创作的水准在不断提高。这种迁移对影视观众来说是幸事,观众得以从视觉化呈现的故事中感受更多言犹未尽又发人深省的东西。但毋庸讳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照见网络文学长久以来的软肋。尽管很多网络文学作者并不以文学性为追求,也强调不必以传统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网络文学,但面对影视改编增加了文学性的内涵,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不能无动于衷。有一些问题无法回避:当网友和业界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时,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还是自我放任?如果“文学性的迁移”成为常态,网络文学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说幸,是因为借此提高了知名度和阅读量;说不幸,是因为恰恰将自己的软肋暴露无遗。不客气地说,网络作家甚至无法以网友的拥趸为自己辩解,因为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对改编作品的肯定同样是网友的自发选择。网络文学是追求单纯的情节刺激,还是在文学性上有所表达,或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网友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网络文学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文学内涵,如果“文学性的迁移”让影视改编更加打动人心,那么网友自然会“用脚投票”。实际上,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创作类型,网络文学更应融合取长补短,在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之上多一些文学的味道,让文学性成为其加分项,而不是让作品仅仅成为一个待开发的粗粝“宝藏”。网络作家应避免急功近利,遵循创作规律,兼顾故事情节与文学性,多方位丰富表达内涵,拿出堪称一流的原创文学,才能与影视再创作相互辉映、相互成就。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