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成渝古驿道走出14位状元郎

2020年07月24日 17:28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李婷 边钰

  原标题:成渝古驿道 拔萃千年文脉走出 14 位状元郎

  众所周知,成渝古驿道是一条古代的交通要道。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条路的周边,还走出了不少历代状元郎。如今,成渝古驿道沿途城镇,还有关于他们的遗迹。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至清,四川籍的状元一共有20人,其中,唐6人,五代2人,宋9人,元明清各1人。这之中与成渝古驿道有关的状元,就有14位。其中包括明代大才子杨慎(号升庵),四川高等学校(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骆成骧,重庆“状元双子星”冯时行、蒲国宝等。

  为何成渝古驿道周围“特产”状元?6月底7月初,记者兵分四路,赴四川内江、资阳,重庆璧山等地探访。

  郭静雯张红霞

  巴蜀首位状元

  揭幕“状元双城记”

  “状元桥在哪里呢?”“就在前头,好多老年人歇凉那儿。”6月30日上午11点,重庆璧山区下着蒙蒙细雨,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56岁的傅应明打着雨伞,带领记者沿着璧南河走向璧山文化地标——“状元桥”。“这条河的水特别清,以前不少人来这儿钓鱼,鱼肉非常鲜美!”“这棵树过百岁了,修公园时专门为它绕道空了一块地。小时候上学我都会路过它,它也是我的老朋友了。”璧山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傅应明的成长回忆。

  走进三层构造的状元桥,一抬头便能看见青黛色的飞檐和翘角伸向天空。桥面主体为明清建筑风格,器宇轩昂。再进入120米的廊桥,雕梁画栋五彩缤纷,还有不少水墨画和彩绘。桥旁,一块红褐色巨型石碑揭开了它的身世:“中华科举起于隋、止于清,一千三百年出状元五百有余,宋代之璧山独占其二,曰冯公时行、曰蒲公国宝,邑人遵朝制,建状元坊……”原来,这里曾是状元坊的故地。由于民国时期状元坊遗迹被毁,2011年当地政府在此重建状元桥,以表纪念。

  璧山和内江,一个在重庆西部,一个在四川中部,同为成渝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又同为“状元乡”,当地老百姓常以出了“状元”为骄傲,璧山出了冯时行、蒲国宝,内江出了范崇凯、赵逵、骆成骧。如今,两地都有不少以“状元”命名的地标,如状元碑、状元坊、状元桥、状元街……不过最初拉开“状元双城记”序幕的,是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考取状元的范崇凯。

  内江市市中区地方志研究室特聘专家甘光地介绍,唐开元四年,唐玄宗李隆基开科取士,文章题目为《丹甑赋》,四川内江人范崇凯高中榜首,成为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四川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考取状元后,范崇凯以一篇《花萼楼赋》获得唐明皇嘉奖,如今在内江,也有以此命名的“花萼楼”。

  不过有意思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范崇凯,还是相差30多岁的“忘年交”。当时范崇凯在山东金乡县任县宰,年轻的李白因其才华和高洁的品质,与其为友。他在《赠范金卿二首》中写道:“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范崇凯还为家乡留有“汇澜有斐”题词,镌刻于内江东兴区胜利镇花萼村临江岩上。清代,家乡父老为纪念他与李太白的友谊,在西林山建太白楼,成为内江历史上一段佳话。

  “天才型状元”

  杨升庵古道怀羁旅

  7月5日下午,记者走进成都新都区的桂湖公园,升庵祠静静地矗立园内,桂湖像一块碧玉镶嵌在城区中心,湖畔是杨柳楼、澄心阁、香世界、抗秋、绿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树。相传这曾是明代著名学者杨慎的旧居,以环湖遍植桂树而得名。

  从数量上来看,四川历史上出的状元并不算多,但却产生了不少“状元之最”。比如明代文学家、官员杨慎,就被称为“著作最丰厚”的状元。

  杨慎的著作有多丰厚?从体裁来看,他不仅擅长诗歌,词、曲也非常拿手,现存诗作2300首左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外,他还是一位学者,尤其重视民间文学,著有研究云南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等,其平生著述达400余种,目前尚存100多种。

  “杨慎天资过人,算得上是一位天才型状元。”四川省杨慎研究会会长倪宗新说道。据史料记载,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郎。在杨慎考状元第一年,由于烛火点燃试卷,与状元失之交臂。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杨慎随后“再战”,一举夺魁。

  只不过,在成渝古驿道上,杨慎的诗词略显苦涩。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至云南,杨慎与居住在新都的妻子黄峨只度过5年的团聚生活,随后展开了长达30年的“异地恋”,书信表思念。“新都故乡,对杨慎而言,更多的是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倪宗新说道。这种思念,在杨慎的诗歌《宿金沙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据后人推测,杨慎一般先走成渝古驿道,再乘水路出川,留下的诗歌中,都有“水”的痕迹,当他经过重庆璧山马坊桥时,写下了“无奈旅怀多,村酤引睡魔。醒醒不成寐,枫叶助吟哦”。

  川渝状元“串门”

  “末代状元”拾薪近代教育

  除了成都状元杨慎去重庆“串门”,更有重庆状元来川留下仕途轨迹。

  冯时行是一位受老百姓爱戴的状元,今天的雅安还能找到他的雕像。冯时行是重庆巴县人,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中状元,由于力主抗金被贬,17年后才被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功绩卓著。可惜的是,在一次前往成都的路上,冯时行在雅安逝世。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雅安人民斥资为冯时行立祠庙。《古城冯侯庙碑》载:“大众斥七十万钱,缚屋二十五盈,中为堂,塑侯像,挟以两庑,民岁时歌舞其下,水旱厉疾,必祷侯。”冯时行在万州为官时,也因为锄奸扶弱,为民除害,让地方经济富裕起来。当冯时行调离万州时,老百姓在码头垂泪,却没有一人手里拿着东西——因为老百姓知道他为人清廉,不收礼。所以这位去成都“串门”的重庆状元,如今也成为重庆当地纪检部门的历史廉政典范。

  而相较于传统状元的“学而优则仕”,骆成骧这位“末代状元”,则是衔接封建教育与近代教育薪火的人。骆成骧是1895年光绪年间中的状元,也是四川最后一位状元。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件件关乎国家命运的事。

  虽然在传统的科举制中取得功名,但骆成骧却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状元”。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德国留学,晚年主张国人“强身健体”,思潮言论上都很先进。1922年,返川的骆成骧为筹办四川大学奔走,当时担任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他,建议以四川高等学校为基础建立大学。他也是四川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巨款”捐赠者,一生不求高官厚禄,为人清廉,因此也被称为“穷状元”“布衣状元”。

  翘楚“状元乡”

  解码“学霸”诞生另一面

  此外,在成渝古驿道上的简阳,也连续出了好几位状元。王归璞是简州(今简阳)的首位状元,据当地老百姓传说,王归璞中了状元以后,对当地的教育也起到典范作用,文人弟子竞相发奋苦读,蔚然成风,当地先后出了三状元四进士。

  这种示范作用,在内江和璧山也是如此。内江历代有名有姓的进士,唐代2人,宋代60人,明代107人,清代55人,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也有一门四五代进士,甚至出现一科就有7人中举的罕见情况,内江旧城曾有“七进士坊”等多座进士牌坊,就是为彰显此盛事而建立的。据《新建璧山县记》记载,璧山“宋之时,人文崛起,其间若冯当可、蒲国宝,联登状元;若进士则蒲谦、王大龄辈。谚云:状元双及第,进士屡登科。此固地灵人杰之验也”。

  寒门出状元,也让当地对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格外尊敬,兴文庙,修建私塾学堂,举办诗会,知识分子为官后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建璧山县记》记录了县城民风的变化,以前老百姓的牛马藏在卧室都会被小偷劫去,如今老百姓把牛羊放在山林间吃草,都可以不设置圈栏。要是有人的行李丢失在古驿道上,甚至还能失而复得。

  在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吕昕看来,驿道的发展、发达程度与教育繁荣是有必然联系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容易出现教育兴盛的态势。国内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江浙地区和徽商所在的安徽南部地区,都是书香传统优势地区,容易出人才。再如在成渝古驿道上的重庆来凤驿,抗战爆发后,梁漱溟、陈亚三等由沦陷区来到重庆,与璧山教育界知名人士钟芳铭联系后,梁漱溟先生与同人、学生来到璧山来凤驿,以东街场口一庙宇和附近一座炮楼为学生教室和办公地点,创办了勉仁中学。“我们可以看出,道路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成渝古驿道走出14位状元郎

2020-07-24 17:28 来源:四川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