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带来乡村“三变”
原标题:“旅游+”带来乡村“三变”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让田园变花园、农舍变客房、产品变礼品
时过大暑,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古朴的街巷两旁,各家“私人定制”的楹联匾额尽显家风。古寨门、古戏台、茶楼、贾家胡同、秀才大院……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体味到孔孟之乡的千年文化传承。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到今天的3A级景区,“蝶变”的贾堌堆村致力于“精品化”乡村游:村口就是游客服务中心,街头地图标识醒目;民俗街改造完成弱电入地、雨污分流和石板路铺设,修建村内水渠460米,引黄河水入村入渠入塘;整理改建废弃院落12处,打造精品民宿。
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度假,这是大路口乡常务副乡长赵性耕概括的贾堌堆村乡村旅游精品化路径。尽管疫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预计今年通过旅游分红,该村人均可增加收入2000元。
精品,是山东乡村旅游的亮点。每逢假日,济南九如山民宿、青岛崂山那边民宿、日照不负云顶、临沂沂蒙山舍等精品民宿,一房难求。
精品,更是乡村游今后发展的关键词。为实施典型示范引领,山东开展精品文化旅游小镇和精品旅游特色村创建,出台《山东省精品旅游镇村评定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力争年内培育50个精品文化旅游小镇和精品旅游特色村。
近年来,山东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尤其是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成功摘下了“穷帽子”,给许多乡村带来“三变”:田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地处沂蒙山深处,曾是没水、没路、没电的“三无”贫困村。电视剧《沂蒙》在常山庄村拍摄完成后,当地因势建设了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利用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探索出“一区带四员”旅游扶贫模式,即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该模式先后登上《黄金赌城娱乐扶贫》,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扶贫案例。短短几年时间,常山庄村蜕变成独具沂蒙乡情的乡村“好莱坞”,获评“黄金赌城娱乐十大最美乡村”,村民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放眼整个山东,先后探索出“临沂模式”“枣庄模式”“郝峪模式”等一批创新性强、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乡村旅游扶贫村的集中连片开发。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全长189公里、贯通7个县(市、区)的泗河综合开发道路是串联文化风景名胜古迹旅游的“黄金线”,为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牛楼社区带来了发展观光游和乡村游的新动力。
不久前,牛楼小镇开门纳客,颇具鲁西南风情的民俗建筑错落有致,青石铺就的街上,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建成后的牛楼小镇依托花海彩田景区免费开放,可盘活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预计每年可接纳游客100万人次。”牛楼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安介绍,去年,牛楼社区首届油菜花节在花海彩田景区内开幕,依托泗河滩万亩生态油菜花基地,最多时一天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用牛楼社区居民自己的话说,“好像生活在景区里”。
好愿景创造好风景,好风景实现好前景,牛楼社区正是山东开展村庄景区化培育的生动注脚。山东引导村庄注入旅游功能,重点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满足游客各种需求的赏花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乡村业态。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支持300个乡村旅游点开展村庄景区化工作。
全面深度整合乡村资源、市场空间、产业链条、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在山东,以环境优越、“吃住行游购娱”俱全闻名遐迩的景区村庄越来越多。来自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527.9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357.6亿元。乡村旅游,成为山东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画卷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