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体育赋能“金角银边” 全民共享健康生活

2020年08月10日 11:13    来源:文汇报   

  趁午休时光与同事在园区球场来一场篮球对战;夜幕时分与好友相约滨江在璀璨江景中奔跑;家门口的社区健身中心成为邻里往来的新空间;承办过国际顶级赛事的泳池变身市民悠然避暑的乐园……现如今,运动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民们的生活方式,“健身就在身边”逐步成为现实。

  即使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今年,四年一度的市民运动会依然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申城持续升温的运动氛围,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需求。为此,上海体育近年来不断创新改革,通过多种方式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尽可能为市民提供更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和更便利的健身服务。

  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黄金赌城娱乐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及以上和2.3平方米及以上。而截至2019年底,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3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市民满意度位居市政府实事工程前列。

  化“废”为宝,老厂房变身运动空间

  在杨浦滨江之畔,时尚感十足的X-PARK运动基地成为周边健身爱好者的新兴打卡地,而五年之前,这里还是上海第二印染厂空置废弃的旧厂房。经过精心改造,一座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集场地开放、体质健康监测、体能训练、运动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运动中心焕然新生。除了市场化经营之外,运动基地合作挂牌“定海路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开放约3000平方米的公益场地,供市民在公益时间段内使用,让更多人以亲民的价格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较好地缓解了周边市民缺乏运动健身场地的状况。

  类似变“废”为宝的蝶变,近来不断在申城上演。同样是杨浦区老旧工业建筑,曾经的上海玻璃机械厂旧厂房,被改造成备受篮球爱好者追捧的近零碳排放建筑洛克公园长阳店;不再适合当下企业发展的杨浦都市工业园市京分园,转身以市京体育产业园全新亮相,打造为辐射周边12个社区和40万居民的运动乐园。通过“体绿结合”、“体商结合”、楼顶工程等方式,一批曾经的闲置土地、拆违用地被运动的活力唤醒,如闵行区的新晋网红地“体汇+红馆”、嘉定区菊园新区的永新路足球场,无不是华丽转身的成功案例。

  当城市的“金角银边”被赋予体育功能,增加健身场地供给便有了新的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空间,提供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已呈现出更多可能。

  多元化运营,传统 “房东”转型“店小二”

  在精打细算开拓城市运动新空间的同时,大体量的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馆仍是服务全民健身的传统“主力军”,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如何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民?

  “历史上,建一座体育场馆就成立一家事业单位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成立了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主要做规划、建体系、定标准,场馆运营选择市场化模式,交给有经验、有条件的企业或机构来运营。”如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所言,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已由过往政府“包办”向多元模式转变。体育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委托运营中把牢底线、守好标准,具体的经营方式方法则交由运营方创新尝试。

  作为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的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于去年9月完工,今年1月开园运营,共有十一人制和五人制足球场50片、篮球场25片及生态跑道、休闲广场等设施。如此大体量的体育公园,不仅承载着扩大市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任,也将在上海及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场地在上海是稀缺的,一定要找专业的公司来管理运营。”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在强调公益性定位的同时,表达了市民体育公园由上海久事国际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重要性。尽管受疫情影响3月14日才恢复运营,足球公园上半年仍累计接待3.2万余人次。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基础上,运营方不仅为市民运动健身提供便利服务,为上海航模队备战国内外大赛提供保障,还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举办了多场提升市民体验感的赛事和活动。

  在中心城区静安区,多元化运营模式也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为第八届全运会而生的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原静安体育中心),自1997年起就投入使用。近年来,中心以场馆综合改造、“退商还体”为契机,千方百计挖掘体育空间,同时在传统自营模式之外,以租赁、委托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场馆运营。从传统“房东”的粗放型管理,到如今为入驻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市场化力量的加入,为场馆聚集了人气、促进了体育消费,场地的使用效能也明显提升。

  智慧化管理,服务系统越来越“聪明”

  随着场馆运营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型,以智慧化管理为代表的创新管理方式也开始在申城体育场馆设施普及。人脸识别、扫码入场、远程预约……越来越“聪明”的管理服务系统,既为市民健身带来了便利,也为场馆运营提升了效率。

  位于浦东新区的施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是上海首家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其所在的祝桥镇也是全国七家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在绿化环绕的室外健身场地,10余台智能训练器械分布于步道两侧,实时解说功能每5分钟播报一次健身数据,让前来健身的市民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运动速率和消耗的卡路里。室内健身房配备了体测仪器,只需刷身份证,选择测试项目,跟着指示做动作,智能化设备就能及时分析出身体状况,并将专属“运动菜单”和数据同步推送到市民手机上。“周围居民都来这里健身,智能设备体验的确不一样,感觉健身更科学。”家住附近的王女士说,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给她和家人带来了便利,“运动健身也更来劲了。”

  同样引入智慧管理系统的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智慧健身(健康)中心,在8月7日投入运行当天就迎来了不少前来体验的社区居民。据中心运营方尚体健身的负责人介绍,“智慧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居民运动数据可视化,能为前来健身的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作为第一批“刷脸”进入中心的健身爱好者,72岁的牛老伯说:“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居民更重视健康,家门口有了这个健身中心,设施齐全又智能化,还有专业的健身指导,我要动员周围邻居都来健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体育赋能“金角银边” 全民共享健康生活

2020-08-10 11:13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