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这个戏剧空间却忙得不可开交
原标题:旧工厂变剧场 演出已排到年底 新文艺团体逆风飞扬
精彩语句
疫情给戏剧演出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内容来取胜。
8月11日,成都下着大雨,记者来到位于成都东三环内一处偏僻工厂里的化工场实验艺术空间,如果不是门口贴着的各式戏剧海报,很难发现,这里是一个剧场。开放一年多,化工场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业内都认可的一个独立戏剧的大本营。
之前的那个周末,来自武汉的实验狂响戏剧工作室在这里演出3场先锋戏剧《哈姆雷特》,大获好评。“还有很多人联系我们,但已经没有档期了,现在手头还有6部剧,一直到年底,全部都排得满满的了。”化工场创始人刘正东告诉记者。
在不少剧团线下演出大受冲击之时,这个戏剧空间却忙得不可开交。在刘正东看来,疫情给戏剧演出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内容取胜。
废旧工厂变身剧场,做自己喜爱的戏剧
之所以取名为化工场,是因为这里过去是一个化工厂。学习音乐出身的刘正东,在戏剧演出行业浸润十年,看到国外有很多独立戏剧演出的小型空间,也想要找一个地方,做自己喜爱的戏剧。几经周折,机缘巧合下,找到这个废弃化工厂,“占地400平方米、层高接近9米,完全符合自己对剧场的需求。”
刘正东对厂房进行了简单改造,不同于其他剧场,这里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而是摆放着许多脚手架、铁桶、铁箱子等,每一场演出都是就地取材,临时搭建,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舞台和观众的界限。
2019年1月,化工场正式对外开放,没有过多的宣传推广,凭借着足够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自主性,很快吸引来许多剧团或者独立戏剧人,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之后,刘正东对化工场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也要成为一个独立戏剧的孵化中心。”
“我们现在已经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专业幕后团队,共有30多人,包括舞美、音乐、灯光、服饰、化妆等。”刘正东说,戏剧导演只需要带着剧本过来,其他幕后工作他们都可以帮忙完成。
每一场演出,演员都会对外招募。刘正东坦言,化工场支付给演员的报酬在业内相对来说是很低的,但每一次都会有很多人来报名,还有专门从新疆及武汉、兰州赶来的。
逆势扩张,底气源于对创作内容的自信
“成都戏剧演出行业的活跃程度,在国内来说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刘正东说,一方面由于这里高校众多,戏剧活动开展频繁,培养了不少独立戏剧人;另一方面,由于成都戏剧演出行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省外国外的戏剧人来到成都。
成都市场对于独立戏剧的接受程度,并不亚于北京和上海。目前,化工场所有的收入几乎都靠门票,一张票一般是100元,但每一场演出基本能够实现盈利,放眼全国,能够做到这样的不多见。
“3月27日,我们举行了疫情后首场演出,在屋顶上举行了一场天空音乐会,门票基本售罄。”刘正东说,为了支持独立戏剧人,化工场发起了艺术家驻留——“化合”计划,面向国内戏剧艺术家征集作品,艺术家负责创作,化工场负责其余幕后制作及运营,共同打造精品戏剧。
“我们收到了20多个剧本,经过筛选,选择了2个。”刘正东说,此前,第一部《羊的诗》已经圆满落幕,第二部作品预计9月开始排练,年底演出。
除了化工场剧目演出已经排到年底,刘正东和团队还在筹备第二个空间,选址在宽窄巷子的一个旧车库,有望这个月底对外开放。这里将戏剧表演与咖啡厅相结合,更像是一个戏剧主题的综合休闲地。按照他们的计划,今年内还将开放第三个空间,尝试更多戏剧与其他业态的结合。
在戏剧演出行业备受冲击之下,却还要逆势扩张,刘正东还是很有信心,这份底气来源于对创作内容的足够自信。“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要取胜还得靠内容。”刘正东说,团队也在讨论,希望未来做出的作品,能够关注当下,带给观众某种思考。(记者 吴梦琳)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