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坚持农旅结合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终南山》。今天如果他再来陕南,不用再隔水问樵夫。走进朱家湾,别有韵味的听雨、老家院子、童话等民宿都可以带来更能放松身心的诗意感受。
现实版的诗意,来自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朱家湾老旧村落变成了艺术气息浓厚的终南山寨,而且让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最穷的山沟沟变成了美丽村落。
办好农家乐,群众喜脱贫
走进秦岭南麓牛背梁脚下的朱家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干净整洁的特色民宿,青砖黛瓦点缀在万木拥簇的深绿色里,别有一番“塞外江南”的感觉。
村民刘自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贫困户到自己做“老板娘”,她的言语里充满着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过去的日子很难。父母身体不好,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女儿在上学,我要照顾老小,只有丈夫出去打工,一年挣个几千块钱顾不住一家人的生活。”2015年她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通过村里的帮扶,刘自秀家获得五万元贴息贷款,再加上从亲戚朋友家借的,投入十多万元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农家乐能至少收入五六万元,到2018年所有的借贷都已还清。刘自秀家也已脱贫。
“现在不用愁客源,都是些老顾客不断地带人过来。疫情期间稍受些影响,现在又好了,比去年同期人还多了。”农家乐里刘自秀是主导,丈夫打打下手。
聊起未来的打算,刘自秀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我从心底里喜欢上学。现在就想稳稳当当办好农家乐,供两个女儿好好上大学。”
旅游+亲子,脱贫新路子
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车16公里左右,便到达了磨石沟美丽乡村。磨石沟隶属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全村有608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7户。
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丰收村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紧抓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确立了“念好旅游经、带联贫困户、铺就致富路”的工作思路,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出了一条符合贫困山村脱贫发展的新路子。
童话磨石沟美丽乡村以亲子互动为主题,以旅游+研学+亲子产业为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七彩童话小镇。小镇在改造老旧民居129户的基础上,建成长达14公里的生态文化景观带。自建成以来,累计接待亲子游、研学游等客户80万人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上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实现周边农户户均增收4万余元。
从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区条件艰苦的贫困山村,到现在家家户户干净整洁,山下发展旅游产业,山上种茶树,如今的丰收村,别具一格的红房子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散落在田野间,早已一改往日的旧模样。这种依托“旅游+亲子”的创新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为儿童科普、外拓及体验式素质教育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丰富内涵和新的活力。
发展小景区,反哺大片区
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胜利村饶峰驿站,来往的游人在精心打造的田园景区散步拍照,生态餐厅的“流水席”客人不断,花田里全玻璃构造的“星空民宿”早早被预订一空,绿色生态的乡村特色园区里,游人欢乐的笑谈声四溢其间。
几年前,胜利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经济发展缓慢,民风不淳。随着该县“能人兴村”战略的实施,饶峰镇动员返乡创业能人杨卫东担任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将胜利村一手打造成生态旅游文明新村。
2009年,在外打拼的杨卫东辞职返回家乡胜利村,在村里开了一个木材加工厂,四五年时间便将工厂做出了规模。2014年,因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政策,他的木材厂关停改造。虽然关了木材厂,但眼光一向敏锐的杨卫东却看到了新的商机,依托胜利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以及县上对发展旅游业的大力支持,杨卫东随即将木材厂改造成了一个旅游休闲场所,取名饶峰驿站,由此开启了胜利特色旅游村的崭新篇章。
如今的胜利村在杨卫东的带领下,已建成55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与此同时,村里实行“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企业、农户三大主体互相支撑、相互帮促的作用,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经营路子。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