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有一群超级拥趸
“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抢到票了吗?”“抢到了。”“科波拉的导演剪辑版《现代启示录》呢?”“也抢到了。”“这届电影节,你一共抢到了几张电影票?”“不多不多,也就30来张!”36岁的杜柯笑眯眯地回答记者提问,看到记者表情有点意外,他补充道,“其实我这还不算最夸张的,在我身边,至少有两位朋友,每年一到北影节,都会全身心投入到看片中去。”
组团分工抢票从没失过手
杜柯从小在鼓楼附近长大,从高中开始,他就收集影碟,隆福寺一带的音像店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后来他常去小西天黄金赌城娱乐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看文艺电影,由此结识了一批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正是这群人,成为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以来最忠实、最坚定的支持者,说他们是一批“疯狂的影迷”,一点也不为过。
杜柯的朋友“飞机”,这位1993年出生的女孩,从小在和平里长大,有着北京女孩典型的爽朗大气,她从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就是坚定的拥趸。期间她去国外留学过两年,只要在北京,每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是她的节日。她喜欢参加各种国内外电影节,其中包括像戛纳国际电影节这样的顶级电影节。参加越多,她越喜欢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身边有一圈志同道合的影迷朋友,大家一起组团抢票,互相交换热门场次的电影,也一起相约去酒吧交流联欢。这样热闹的生活,是她梦寐以求的。
“飞机”每年在北影节也要看30多场电影,今年由于座位限制,再加上展映的时间只有8天,比往年少了五六天,看片的时间很难安排开,所以她只看十五六场,其中包括在南锣书店举办的露天放映场《心香》和在枫花园汽车电影院放映的《愤怒的自行车》等。
“飞机”对抢票非常有心得,参加北影节以来,几乎没有失误过。抢票之前,几位好朋友聚在一起,会先拉出想要看的电影片单,然后分工合作,每人按照分到的片单开抢,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飞机”自己还有一个诀窍,就是先在售票平台充好值,这也节省了支付时间,这一招非常管用。
换票转票扩大观影朋友圈
“以票换票”是这些影迷常有的事,有些电影安排不出时间来看,有些电影渴望已久,但没有抢到票。这时候,影迷们就会在各种微信群里“以票换票”。“力仁”在圈子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有一个绝活,就是在转票或者购票之前,都会设计一张该影片的海报,然后在上面注明要求,在群里发出来后,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效果一般都不错。”
“力仁”是长沙人,从事IT工作,算是一名北漂。他2013年开始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最多的一年看了40多场电影。从2016年开始,他开始设计“转票”海报,“现在大概有100多张。”今年他一直在外地工作,北影节开始后,他就开始想着回京。8月25日下午,他终于赶回了北京,也开启了疯狂的看片模式。1968年拍摄的战争巨片《战争与和平》是他最想看的一部影片,但他抢到的票时间靠前,于是他先是设计了一张海报转出在深影国际影城的一张票,再求购一张8月30日在电影资料馆的票,为此设计了两张《战争与和平》的转票海报,最终都顺利成交。
“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和纯粹”,在杜柯看来,目前像他这样的北影节资深影迷,整个北京加起来有上千人,他们对电影的执着和热爱,是支持北影节走到今天的一份坚定力量。
“飞机”去过外地的电影节,有过买票时被骗的经历,自己在手机上给对方转了账,结果对方很快把她拉黑了,票自然无法拿到。这在北京的影迷圈里,是无法想象的。她手上有十多个微信群,里面随时交换着票的信息,大家都是采用“以票换票”的方式,票价不同,只要补上差价就行,“加钱卖票,这个群里没见过。”
“每年的北影节,已经成为了我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飞机”在北京长大,也没有想离开北京生活的想法,“能在北影节上看到大量的文艺片,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北漂“力仁”则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看经典老片,“如果能够再多放些这样的影片,就更加完美了。”
(责任编辑: 李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