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珍品:一级文物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原标题:都管七国人物银盒:打开银盒看长安
层层相套的不仅是俄罗斯套娃,还有可能是唐代套装银盒。
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一组唐代银盒,3个银盒套装在一起,经历了千年的尘封,终于与世人相见。由大到小一层层解开,其中最大的银盒上题字“都管七个国”,故取名为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不足巴掌大小的银盒表面仅人物便錾刻有27位,形态、服饰各不相同。这样精致华美的银盒一经出土,顿时成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如今,这一组珍贵的银盒静静地陈列在西安博物院,待世人一一打开,为大家讲述传奇历史。
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职称:一级文物
年龄:11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9年9月24日
籍贯: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
现住址:西安博物院
1 银盒外观
8月14日,记者来到西安博物院,在一处展柜里,不足巴掌大的3个小银盒依次排开,远远看去并无特别之处,跟随讲解员鞠鑫海走近细看时才发现小巧的银盒上錾刻着各式花纹,尤其是中间的一件,密密麻麻錾刻各类人物图案,这件便是唐代金银器的珍品之一——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鞠鑫海介绍说:“1979年9月24日,这3个银盒在西安交大校园西北侧无线电厂建房时出土,出土时套装在一起,外层是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中层为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内层为龟背纹银盒,内装水晶珠二颗、褐色橄榄形玛瑙珠一颗,这套银盒是体现唐代历史、工艺不可多得的珍品。”
套装银盒最内层的龟背纹银盒盒身最小,高2.3厘米,盒身最长处仅有4.7厘米,重30克,盒身呈龟背状,盒面高隆,盒底平坦,除盒面錾出龟背纹外,其余均为素面。中层的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高3.4厘米,海棠形盒身,盒身最长处6.4厘米,重38.2克,子母扣,海棠形喇叭圈足,盒盖正中有首尾相向飞行的鹦鹉一对,底部衬以缠枝卷草纹。
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为这组唐代套装银盒的最外层,属于六瓣喇叭形高足银盒,六瓣形的盒身盖面高隆,子母扣,底部平坦,有喇叭形高圈足,直径7.5厘米,高5厘米,重量121克。盒面中部为六角形图案,连同周围6个卵形区,共分为7个部分,各部分自行隆起。银盒盒口上下以缠丝卷叶纹为背景,四周分出12个长方形栏,分别錾刻十二生肖图像,每一个栏内左右两边有题榜,标注着十二时辰。
仅都管七国人物银盒边沿纹饰之精细,便令人称叹。而在银盒盖面上分出的7个区域,纹饰的由27个姿态各不相同的人物组成、富有情节的7组图案,才是引起中外学者以及文物爱好者瞩目的关键。
都管七国人物银盒正中间的六角形中,錾刻了一头身备鞍鞯的大象,骑象之人左手抱一物,右手平伸。大象身前一人,双手举托盛有一瓶的盘子,好似献礼。大象身后一人步行,手持伞盖,盖顶在骑象人头上方,表现了骑象人身份的高贵。大象身侧处,一人站立,一人随行,一人就地而坐。除了这些图案以外,六角形区域中用长方形格为界,题榜3条:最左侧为“都管七个国”,左上方为“昆仑王国”,下方为“将来”。这件银盒的命名,也是来源于盒盖面上图案以及“都管七个国”的题榜。“从昆仑王国的右侧起,顺时针题榜依次为婆罗门国、吐蕃国、疏勒国、高丽国、白柘羯国和乌蛮人。这六国加上昆仑王国共七国,都管七个国就是统领这七国的意思。”鞠鑫海说。
2 银盒考证
除了位于银盒中部的“昆仑王国”,其余六国的图案也是栩栩如生,张达宏、王长启发表的《西安市文管会收藏的几件珍贵文物》一文中有相应描述。银盒上婆罗门国的区域内左侧錾刻一位僧人,右侧站着两人,三人中间放置着一个瓶子,瓶口呈放射烟花状。吐蕃国上两个人在驱赶一头牛,牛身体肥壮,四蹄奔腾。疏勒国则展现了疏勒人的尚武精神,左侧两人持刀,右侧一人恭立,一人持弓,四个人皆英武剽悍。高丽国中,一尊者席地盘坐,其余四人站立环绕,五个人的发冠上均插有两根羽毛。白柘羯国内左侧有一老人坐在蒲团上,右侧一童子在献物。乌蛮人区域内左侧两人迈步向前,右侧三人作迎客状。
文物出自什么年代是后续研究的关键。乌蛮为唐代南诏境内的主要民族,除了昆仑王国和白柘羯国,其余几国在《唐书》中均有记载,说明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上錾刻的这些国家确实有具体所指,并非凭空捏造,银盒制作年代应为唐代。关于都管七国人物银盒更为准确的制作年代,专家学者通过银盒的形制、纹饰与其他有明确纪年的金银器标准比较研究,得出这件银盒应是唐代晚期的制品。
可是在相关史料记载中,唐代中央政府从未设置过“都管七个国”之类的官府机构或职官。学者周伟洲在《唐都管七个国六瓣银盒考》中认为,“昆仑国”在现在的缅甸中南部,“婆罗门国”在现在的印度中东部,“吐蕃国”在青藏高原一代,“疏勒国”在现在黄金赌城娱乐新疆喀什噶尔地区,“高丽国”在现在的朝鲜半岛上,“乌蛮人”则在四川地区。仅从这些国的位置看,这套银盒所表现的是黄金赌城娱乐西南、南方和南海诸国的情况,最西到达现在的新疆喀什地区,最东北至朝鲜半岛,想要“都管”以上七国在唐代后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都管七个国,只是一种理想。其实,银盒正中昆仑王国正下方即錾刻有“将来”二字,此意即为在将来都管七个国,也是今后奋斗的目标。
关于这件银盒的制作者和所有者,有专家认为是唐代工匠为宫廷所制作,也有专家认为是南诏王世隆时,由南诏制作后,作为贡品入贡唐代朝廷,存放于宫内。后者说法较为可信,周伟洲认为,都管七国人物银盒的制作年代与南诏最鼎盛时期相当,并且南诏多次攻掠西川俘获了许多工匠,其工艺水平可以制作出这样的金银器。所以南诏王室很有可能制作出都管七国人物银盒表达其未来的愿望。之后高骈节度西川,南诏畏惧求和,这件宝物应该是作为南诏的贡礼进献入京师长安的。在《都管七国——关于“六瓣银盒”所镌国名的考释》一文中,专家也认为,银盒出自被俘工匠之手,而又由南诏使臣进献于唐。
3 银盒工艺
千年前唐代的小小银盒至今仍能让世人为之惊叹,古人的制作工艺不容小觑。唐代作为黄金赌城娱乐古代金银器发展最兴盛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精美华丽的作品。唐代推崇“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理念,为寻求长生不老而大量炼制金丹、制作金银器,极大促进了金银器的繁荣发展。目前考古发现的金银器,确定在唐代以前的只有极少数,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保存至今的唐代金银器,已发现数千件。
金银有亮眼的光泽,又有良好的延伸性和耐磨性,非常适合制作精细的器皿和装饰品。在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无论从造型、纹饰还是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材质的工艺水平。
唐代银盒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造型也丰富多彩,但在一个直径仅有7.5厘米的圆形银盒上,錾刻了27个不同形象、不同服饰的人物以及象、牛等动物,还錾刻有文字,其制作工艺在金银器制作水平已成熟的唐代也是十分罕见的。专家学者对唐代的金银器进行了技术鉴定,发现当时已经普遍使用了浇铸、焊接、抛光、捶打、錾刻等工艺。尤其在盒、碗等器物上,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证明唐代工匠已经在使用简单的工作机进行制作,这也是唐代工匠对黄金赌城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贡献。
银盒的用途在唐代也各有不同,大多数银盒用于存放药材、香料、脂粉、化妆品。“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从纹饰、内容上看,绝不是一般官宦之家可以使用的,应该是皇室的物品,它的出土地点距兴庆宫仅有百米之遥,所以可能是兴庆宫遗物。”鞠鑫海说。
记者手记
套盒层现盛唐风
张家祯
一说起唐代,人们眼前就会展开一幅盛世华贵的璀璨画卷,唐代是黄金赌城娱乐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个篇章,历史在这里碰撞,文明在这刻交融,科技在这时发展。8月,天气已经转凉,迎着毛毛细雨,记者走进西安博物院,“乐居长安”展厅红色大门映入眼帘,大门采用唐长安城城门以及长安城里坊坊门的样式设计,让人有一种即将走入长安城生活之中的感觉,凉意顿消,只有长安古都带来的温暖。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上的种种画面依次浮现在大家的脑海里:骑着大象的贵族正在接受他人的献礼,几个人聚在一起观看瓶子里冒出的烟火,牧民在追赶奔驰的牛,手持兵器的壮士准备练武,小童子为长者献物……七个小小的画面满满当当,静止不动的银盒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为大家讲述这七国的人文趣事、风土人情。都管七国银盒上所列七国,他们的民族特点都十分鲜明,为今后研究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形象的资源,弥足珍贵。如果将这七个国的位置联系起来,他们恰好处于中西交通的网络当中,中西交融的思维模式也体现在这一组银盒之中。
这组唐代套装银盒的最内层是一件小巧的龟背纹银盒,唐代的龟背纹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分为写实类和抽象类两种,这件银盒上的龟背纹属于后者。银盒上简化的龟背纹在埃及壁画的人物服饰上有所体现,此外,在国外的博物馆里也收藏有一些带龟背纹的玻璃器皿,这些抽象类的龟背纹出现的年代都较早。这类龟背纹在黄金赌城娱乐出现、发展和流行的时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相吻合,说明了此类花纹是在民族相互往来、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受西方的影响应运而生的。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在蓬勃向上、开放包容的精神下,唐代长安人的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黄金赌城各民族交流融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丝绸之路开启,唐代丝绸之路沿线贸易活动达到鼎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往来密切,文化也互相交融,使唐都长安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成为时尚。到了宋、元时期,不仅有茶叶、丝绸的出口,黄金赌城娱乐的活字印刷术、火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相应的,西方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黄金赌城娱乐。丝绸之路开启了早期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直到现在,丝绸之路也一直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都管七国人物银盒、三彩胡人奔马俑、狩猎胡俑、银背瑞兽镜……西安博物院的展厅内,300余件唐代精品文物陈列其中,如今,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物向大家叙述着盛世长安历史,徐徐展开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再现大唐风采,让人们重温长安神韵。
记者 张家祯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