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阿什贡村:中藏药引上致富路

2020年09月14日 08: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韩方方

  翻地、播种、除草、收获,种了小麦种青稞,13亩地的收成还不足一家子一年的口粮。同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2019年伊始,多杰坚参改种了中藏药材,年底的收入却比往年增加了十倍还要多。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阿什贡村的田间,多杰坚参开着农机打着草捆。“要不是学会了操作农机,我肯定还没脱贫呢。”掌握一门技术让多杰坚参一家脱了贫,而黄芪、党参却让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地里还能种药材?种了药材卖不出去怎么办?不种青稞吃什么?”2019年,阿什贡村支书勾日扎西流转了100亩村里的土地开始试种黄芪。家人的反对,村民的不解,一度让这个新上任的村支书心中犯了难。阿什贡村,平均海拔2800米,距离贵德县城黄河边只有20公里,海拔落差却有600多米。依山却不傍水,发展不了沿黄经济,想要脱贫致富只能在自家的土地上做文章。

  “黄芪就适合种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坡上,我们村子周边的耕地环境非常适合。”勾日扎西做了不少准备,“黄芪的苗是从甘肃临夏地区买来的,拔草挖药雇的是自己村子里的村民。10月份黄芪成熟,村子里就停了好几辆运输药材的货车。没想到订单会来这么多。”2019年底,勾日扎西100亩的药材试验田喜获丰收,亩产近800公斤,当年收入37万元。刨去苗木成本、农机人工费用,纯利润15.7万元。

  “2017年年底就脱贫了,房子翻修了,羊圈扩大了,还买了小汽车。4万元的贷款也还清了。”2019年,单单在药材地里干活,多杰坚参和妻子算措姐就挣了12500元。

  以往,种植小麦、青稞全村84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总和也不过10万元。如今,光种植药材人工工资就发出去了10万元。看到种植中藏药材的收益后,村民们纷纷改变观念,想要村支书传授种植经验。

  今年初,阿什贡村以村民入股土地的形式种了230亩的黄芪、200亩的党参。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专项资金50万元,新修建了中藏药加工厂房和包装生产线。今年,勾日扎西决定对药材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这样价钱能卖得好一些,现在来看预计每亩地村民们能有1000块钱的分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是发展产业的关键所在。黄芪、大黄、党参、当归、羌活等中藏药材原产于高寒山区,生长需要低温、长日照,而青海独特的高原自然条件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青海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当归、黄芪集中种植区了。”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处处长才让旦周介绍说,近年来,青海省推动中藏药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藏药产业不断壮大,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中藏药材种植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精准扶贫的新措施。

  2016至2019年,青海省以当归、黄芪为主的中藏药材种植面积累计完成61.28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带动农户3.4万户、14万人,户均增收5461元。种植区域从2015年农业区个别县发展到5个市州15个主要县(区),全省中藏药材产业企业、合作社达181家。

  站在地头的勾日扎西,望着蜿蜒曲折的黄河水,指了指远处的山淡淡地说,“山的那边是贵德县拉西瓦镇,他们也在种中藏药,种得比我们早比我们多。我相信要不了几年,阿什贡村的药材也能种出个名堂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阿什贡村:中藏药引上致富路

2020-09-14 08: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