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导演李宗熹:人有情,就有根
中新社北京9月16日电 从北京到台北,直线距离约1700公里,飞机直飞大概只需约200分钟。但上世纪分隔海峡两岸的爱人、亲人,却花了40多年才走完这段距离。
这个久别难重逢的故事,被台湾话剧导演李宗熹搬上了舞台。近日,由李宗熹编剧、执导的话剧《漂洋过海来看你》在北京等城市上演。话剧讲述1947年的北平,男孩沛民离开恋人英子,想出去赚了钱、隔年回来娶她。不想糊里糊涂辗转去到台湾,一别40余年。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沛民终于回到北京与英子相见。彼此间、彼此子女间,又发展出新的故事。不少观众在网上留言说,被剧中的离别、重逢、错过、牵挂“戳中泪点”。
是什么促成了这个两岸故事?中新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李宗熹。
“我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爸拿着信跟我奶奶说,妈,上海来信了。奶奶激动得哭了。”李宗熹说,这部戏的创作,源于自己家中的真实经历。李宗熹的奶奶1949年从上海到了台湾,与剧中男主角一样,没料到自此一别竟和留在上海的姐姐断了音讯。直至上世纪末两岸通邮,攒了多年的信,终于能送到亲人手里。
李宗熹说,他因此想写一个剧本,讲述两岸开放交流30多年间,两岸人的情感故事。
根据剧情设计,沛民到台湾后,当了小学教员。虽娶妻生子,却始终惦念在大陆的恋人,于是又很快离异。沛民饰演者董丹军说,他揣摩这个角色,感到他过得很不顺,被无法相见的思念折磨,而这恰似当时许许多多分隔两岸的恋人、亲人的缩影。
剧中,沛民与英子重逢后,双方子女也因父母辈的情缘而相识,并意外地相恋。李宗熹笑说,他的叔叔就是因为奶奶的缘故去了上海,后来娶了上海的太太。“上一代未尽的缘分,又在儿女身上延续。”
有意思的是,沛民的女儿与英子的儿子计划结婚时,双方觉得应该到台湾成家发展;后来英子的儿子在北京生意越做越好,沛民也认为大陆市场很有前景。英子饰演者杜宁林觉得,剧中情节、台词设计很真实。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许多台湾同胞都回来看看家乡。
经济景气的消长变化,会不会影响两岸人对待彼此的心态呢?李宗熹认为不会。“如果最在乎的不是钱,谁的房子比较大有那么重要吗?”他说,时代在不断变迁,感情却不会随之改变。剧中有一个大家团聚吃年夜饭的场景,李宗熹说,就像我们对过年、守岁的相同情感,是不会因为环境、时代变化而变淡的。
剧中英子听到儿子也要去台湾时,曾说过一句气话:树有根,人没有根,可以到处走,到哪儿都能活。台词耐人寻味。记者询问李宗熹如何理解“人没有根”,他说,人是可以到处乱跑,但“跑不了”的是人的情感联结。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了联结,也就有了根。
“这就像‘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什么地方让情感产生联结,根就在那里扎下。”(李晗雪)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