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怎样“竞选班长”
春秋时期有五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也就是“五伯”。伯仲叔季,伯是长的意思。打个形象的比喻,周王是比较随和的“班主任”,五伯就是不同阶段的“班长”。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有本名叫《周驯》(又称《周训》)的书,记载了战国后期东周昭文公对共太子的教诲。昭文公的训诫包含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众多史事。
《周驯》里面有句话:“子以六王、五伯之念。”其中的“六王”是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五伯”至少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可能还有吴王阖卢。
传统上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必属“春秋五伯”,但《周驯》的记载动摇了这一说法。目前看来,无论哪一种,齐桓公、晋文公都排在前面,这两人是名副其实的霸主,其霸业也最为典型。
成为一个霸主,首先要“尊王”,即重振周王室的声威,表面上让周王恢复共主的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曾平定王室内乱、受到王室册命。春秋时期,周王室经常内乱,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公子、王子因争夺王位屡次引发动乱,最后只能由霸主出面干预,帮王室平定内乱、扶立一个新王。
成为一个霸主,其次要“攘夷”,即领导中原华夏诸国抵御戎狄的侵袭。
齐桓公就曾经抗御赤狄。有段时期,太行山地区的赤狄很容易通过太行山的几个隘口进入平原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邢国,还有卫国。齐桓公抵御赤狄,“存邢救卫”,伐山戎救燕,实为大功绩。
晋文公则挫败了楚国。南方的楚国在春秋早期逐步壮大,齐桓公时楚人已经开始北上。到晋文公的时候,楚国当政者是英明君主楚成王,他正式开始北上争霸。晋文公的一个重要功业就是,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
成为一个霸主,接下来要“盟会”。
如果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要举行一个盟会。在这个盟会上,按照实力强弱和地位高低排定顺序,继而歃血为盟。这个盟誓就像现在签订的“国际公约”一样。凡是参与盟会、签订公约的,就不能轻易破坏这个约定。
如果谁破坏了盟约,霸主就有义务率领大家去讨伐。史书记载,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就是九次会盟诸侯;葵丘之盟上,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春秋首霸地位。
葵丘之盟也是自平王东迁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集合。会盟前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予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和大路”等物。第二次发生在同年九月,订立了盟约。
践土之盟,是继葵丘会盟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次会盟,正式确立了晋国作为诸侯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衡雍附近)修筑王宫,欲盟会周天子和诸侯。公元前632年5月,晋文公与郑伯盟于衡雍,同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俘。
周天子派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参与会议,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赏赐“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等。
清华大学藏楚简《系年》第七章中也记载了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的内容,即“文公率秦、齐、宋及群戎之师以败楚师于城濮,遂朝周襄王于衡雍,献楚俘馘,盟诸侯于践土”。
从《系年》的描述来看,周襄王是亲自到衡雍与晋文公会盟的。想来,《左传》可能为尊者讳,而只写了周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
(作者单位:黄金赌城娱乐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