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套路”的悬疑小说怎么写?作家蔡骏分享感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得益于改编影视剧的火爆,这两年悬疑小说仿佛成了图书圈的新晋“网红”,吸引了不少新粉丝。
悬疑作家蔡骏的精选集《最漫长的那一夜》也赶上了这股风潮。有读者说,从中读到了怀旧的味道,但也有读者说,这部书里的故事比较“烧脑”,不太好懂。
对此,蔡骏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提到,许多故事都来自于自己和亲友的经历,其实并不怎么难懂。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尝试打破套路,希望悬疑小说写得好看,且有所变化。
“不套路”的悬疑小说,怎么写?
在国内,蔡骏因为写悬疑小说知名,也有媒体报道中称其为“华语悬疑小说教父”。
他是较早接触网络文学的那一批作者:2000年在“榕树下”第一次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从此开始写作。但刚开始发表的都是些中短篇小说,更像纯文学,悬疑的影子并不明显。
真正让蔡骏“出圈”的,是次年他写的长篇悬疑小说《病毒》:主人公收到好友的求救邮件,但赶过去时却发现好友已身亡。
此后不断有人自杀,主人公和表兄叶萧警官发现,所有死者生前都经常浏览一个名为“古墓幽魂”的网站,上面的一个惊悚迷宫游戏,像病毒一样在玩家中迅速传播……
在网络文学起步阶段,这篇题材独特的小说很快引起网友关注,蔡骏因此走红。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他已出版《镇墓兽》《天机》等三十余部作品,累计发行1400万册左右。
蔡骏写东西风格比较多样化,早前很多作品被贴上了“心理悬疑”的标签;最近七八年来,则可能超越了纯粹悬疑的范畴,加入历史、幻想、冒险等各种元素,相当“跨界”。
这和他尝试打破固有套路有关,“像福尔摩斯系列,其实也是一个模式。同一个作家,有一种固定写作方式很常见。但创作还是要追求变化,我刚写完的新书,犯罪悬疑题材也是突破。”
“什么样的悬疑小说才好看?好看的故事、轨迹的设置等等。融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他注重情感、想象力、人物关系的构建,以情感为核心推动力,在任何小说里都屡试不爽。
回应“烧脑”评价:其实不难懂
蔡骏最近一次出现在读者是视线里,是因为精选集《最漫长的那一夜》。一部分读者从中读出了“怀旧感”,也有一部分读者给出了“烧脑”“不太好懂”的评价。
他不这么认为,《最漫长的那一夜》故事比较通俗易懂,其他有几篇文学性比较强,可能有点像纯文学,但也不难懂。
许多作品的构思来自于蔡骏和亲友们的经历。比如《北京一夜》,“小时候,有一块玻璃砸落到操场上。我一直想象它如果砸到别人的话,被砸的人会怎样?我又会有怎样的命运?”
“然后再结合我曾经在北京乘出租车的两段经历,把两种命运分别放在司机和乘客身上,引出后面一连串的有意思的故事,兼具悬疑和文学性,也有时代感。”蔡骏如此解释。
曾有专家评价,蔡骏的小说是把类型文学和纯文学结合在一起。蔡骏觉得,只要故事讲得好,文章的类型很难说会给阅读造成太大障碍。
“一个好故事是可以超越类型的。但在写作过程中,你会去有意识地去考虑,它该具有怎样的风格?会带入到什么主题?就是会有意无意给出一个方向的引导。”他说。
悬疑小说走红顺理成章
在国内,悬疑小说不算大众,但一直拥有固定的粉丝群。近几年,随着《隐秘的角落》等影视剧的出圈,其原著作品也得以借上东风,悬疑小说热度持续走高。
蔡骏的作品是较早一批有影视改编作品落地的小说。2004年,根据其作品《诅咒》改编的电视剧《魂断楼兰》播出,悬疑、惊悚的情节把不少观众吓得够呛。
当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也有一些作者会从写作之初就瞄准影视化的路子。但对蔡骏来说,写小说不是为了迎合影视改编。
小说自有价值,评判体系标准跟影视作品也有不同。蔡骏不太赞成刻意为了改编影视作品而写小说:第一这个小说未必能写好;第二从影视化角度来说,那人家不如去直接写原创剧本。
“我的重点还是会放在写好小说方面,当然在影视方面的话做些改编啊,或者做些原创也都可以,但这是两回事。”他说。
不过,他乐得见到当前悬疑剧、悬疑小说的火爆局面:国内悬疑小说的读者以年轻人为主,慢慢地,原有读者年龄增长,新读者不断加入,粉丝群是越来越大的,读者会越来越多。悬疑小说的走红顺理成章。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