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区大作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走深走实
“螺蛳壳里做道场”,意为地方虽小,但包罗万象。小社区也有大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长宁区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工作法,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走深走实。
生活在长宁,文化生活从不缺位,越来越多的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成为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长宁区通过一系列市民家门口的创新举措,使辖区百姓真正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获得实惠。
长宁区文旅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颁布《长宁区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与服务标准》《长宁区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项目资助实施办法(试点)》等,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服务,保障市民群众享受家门口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地处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长宁区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格局着手,将解决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空间的诉求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来抓,在不破坏现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借势借力、联建共享、创新点位、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生态景观、科技赋能等多项工作法,把更多公共空间留给百姓。
如何破解老公房小区文化设施配套难题?长宁区积极探索将民政领域的睦邻点建设拓展到公共文化领域,332个睦邻点构成了文化惠民风景线。例如,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的新风邨建于1982年,其门口狭长的传达室成为了小区的社交中心。在大鱼社区营造中心青年设计师以及居民、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微更新过程中激发了大家参与空间设计的意愿,原本净宽仅1.1米的传达室变成了宽敞透亮的社区公共客厅,成为大家分享书籍、交换旧物、交流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举办“社区影像展”,收集社区历史故事,凝聚社区共识,加深社区居民的互相理解,也激发了居民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参与感。
为切实提升居民区文化活动室能级,街镇以“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吸引辖区优质的商业综合体、文化产业园区等资源。例如,仙霞新村街道“文化邻里汇”的成员单位之一的中版书房,就为仙逸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打造了三面墙落地书架,让市民随时随地尽享书香。仙逸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还与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优质文化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作为一个集成的线下体验空间,居民走出家门就能感受最新、最潮的活动和服务。70岁的居民秦阿姨说,家门口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小区里的文化活动室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既能享受医疗、送餐等服务,文化大餐也越来越丰盛,老年生活很是惬意。
一系列“小社区大作为”的实践探索提升了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彰显出长宁区的文化担当,也为中心城区破解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难题提供了经验,谱写出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