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非遗中的海南记忆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南文化。从总体上看,海南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几大板块。这些文化是海南历史的层累与积淀的产物,也是海南人重要的精神财产。而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毫无疑问,四面环海的海南岛有着多种多样的海洋非遗。这些海洋非遗沿着海南岛的海岸线,从临高、文昌、琼海、三亚到儋州,它的分布为海南的海洋文化勾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海南的海洋非遗体现了海南民众与海洋相伴相生的经验和智慧,也是蕴含着海南人的文化记忆。
海洋非遗里首先包含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经验。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文昌和琼海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更路经”属于海南的民俗文化,也是当地渔民自古以来相传的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时代,航海十分危险,而更路经所记录的是船长和水手们用毕生实践积累而来的航海经验,也是海南世代渔民经略南海的证据。近年来,南海问题成为热点,更路经也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考察,而与此相关的海南渔民口述史的研究也正在展开。
其次,海洋非遗里有民众的心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临高渔歌,是一种流传于当地渔民中的谣曲,多用衬词“哩哩美”闻名。临高渔歌是海南汉族民间歌谣的代表,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海洋风情,内容大多与渔民的日常生活(如捕捞、天气、收获等)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渔民的日常经验。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的疍歌,则是三亚和陵水的疍民的民间歌谣,也是疍民族群与海洋长期相处的经验累积。
此外,海洋非遗里还有海南民众的民俗、信仰与精神世界。在海南近海的地方,有着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的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兄弟公信仰、水尾圣娘信仰等。其中海口的妈祖祭典(天后祀奉)就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琼海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省级项目。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海南民众展开了相关的民俗、祭祀和节庆活动。前述信仰与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有祈祷顺风相送、平安顺遂的意涵,从本质上说是海洋社会的渔文化的体现。
不仅如此,除了前述的项目,海南的海洋非遗还有很多,如儋州的海盐晒制技艺、陵水的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三亚的南海海螺姑娘传说、海口的浅海传统捕捞技艺、临高的广船造船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隶属的种类包含了民俗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等等,体现了海南海洋非遗资源的多元面向。
处在历史加速的时代,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海南的海洋非遗也遭遇了历史性的危机,很多技艺正在慢慢消失。要留住这些海洋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海南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用制度性的举措守护这些与海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后代保存珍贵的海南记忆。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