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浸润滨江
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后,“工业锈带”正加速变成“生活秀带”。江边废弃的老厂房、老仓库经过修旧如旧、因地制宜的改造,变成为网红美术馆、沉浸式展厅和时尚艺术中心,开阔的户外滨水空间也成了亲民的露天剧场。
如同穿梭在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或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在黄浦江边漫步,市民和游客也可以开启一场艺术之旅: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看个展,江边咖啡馆小憩一下,再坐轮渡到浦江东岸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看场时下流行的脱口秀表演。
然而,要在滨江发展文化产业,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如何将常规演出变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老厂房改造的展览空间,配套设施如何跟上?滨江岸线不同区域如何差异化竞争,又连缀成一条流动的艺术长廊?
开放剧场
把舞台延伸至江边
去了很多次浦江东岸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这是第一次选择乘坐轮渡。傍晚5点,从杨浦滨江秦皇岛路渡口刷公交卡2元,搭轮渡跨越黄浦江,在东岸其昌栈渡口停靠,步行600米,就能抵达1862时尚艺术中心。11月14日,笑果工厂脱口秀演员庞博、何广智、豆豆等在这里表演脱口秀,门票一开售就被一抢而空。
1862时尚艺术中心改造自有着150年历史的上海船厂锻机车间,由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走进剧场可以看到斑驳的墙面、巨大的布满铁锈的蒸汽管道、裸露在外的横梁和立柱,历史感和工业感都在建筑中保留下来。剧场有800个座位,一层座椅全都可以移动,舞台被划分成9块,均可升降。更灵活的空间,可适应不同的演出形式。
1862时尚艺术中心规划之初,就依托于一座16000平方米的艺术商业中心“船厂1862”。剧场周围不仅有咖啡厅,还有中餐厅、西餐厅多种选择。户外临江餐厅还有露天位,配备舒适的沙发座椅和遮阳伞。经常来这里看演出的刘女士发现,这些餐厅大都价格不菲。她建议在有演出的时候增设流动餐车,提供一些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的餐食,让下班后匆匆来看戏的观众可以填饱肚子。
刘女士住在浦西,去过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等地标性大剧场,为何还要来路途较远的1862时尚艺术中心?“这里可以看到不少先锋的小剧场作品,剧场本身也很独特,舞台背景是可电动开启的玻璃隔声门,将它打开观众可以直面黄浦江。这样的设计刺激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欲,很多演出来到这里都会进行因地制宜的修改,有的艺术家甚至会为这座剧场创作新作品。”刘女士说。
当年,老船厂改造成剧院,作曲家谭盾曾担任顾问,他尤其珍视室内剧场空间与室外的黄浦江以及绿地的对话,希望能为走进它的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剧场体验。9月的最后一天,音乐人罗威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开了一场《邂逅,离别,再会》独奏会。演出最后一曲,玻璃门开启,罗威从舞台走入室外,消失在江风和汽笛声中。
罗威来滨江的机会不多,但每次来都会有新的创作灵感。2018年在滨江坐了一次轮渡,他写下“钢琴随笔”《晚间七点的轮渡与日落》。今年夏天的又一次日落,促使他写下《滨江日落咖啡》。“滨江很适合漫步,心情乏闷的时候来,总会豁然开朗。即使在大上海,日落时刻,也可以变得温柔,很动情。”
今年6月的一个雨夜,罗威把一架三角钢琴运到外滩,开了一场无人演奏会。罗威还有个梦想,未来还要在黄浦江边开一场带观众的音乐会,联通浦江两岸,室内与户外,让观众跟随他的琴声游走,获得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只是这样的创意目前还未能实现。演出空间跨度大,不同的滨江路段分属不同机构管辖,沟通成本比较高,再加上户外演出需新增音响等设备,预算也是一大挑战。罗威希望,未来分属不同区域的滨江路段可以有更好的联动机制,让更多跨区域、室内与户外结合的演出可以真正落地。
当然,开放剧场,把舞台延伸至户外,甚至跨越浦江,安全问题是一道红线。剧院方和演出方需要考虑到黄浦江潮汛、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制定好安全保障细则,设计好演出路线,控制好人流,以安全为前提设计一切创意和体验。
给艺术家平台
也给市民舞台
11月的一个晚上,在黄浦滨江teamLab无界美术馆门口,观众排起长队依次入场。这里是沪上网红打卡地,在6600平方米的空间中,有约50件变化无穷的数字艺术作品等待观众探索。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置身这座没有地图的美术馆,让巴赫、莫扎特、圣-桑、德彪西等多位作曲大师的经典之声在展厅中流淌。
“看,蝴蝶!”在teamLab无界美术馆“蝴蝶小屋”,一个小女孩叫起来。在她手指的方向,上海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戴乐演奏起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彩色蝴蝶围绕着她扇动翅膀,观众纷纷拿起手机拍摄。不同于常规音乐会,在美术馆里表演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让观众打开身心,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知。
teamLab无界美术馆隔壁就是“大烟囱”当代艺术博物馆,100米之外就是滨江岸线。去年11月开业,头两个月创造了单月平均5.6万人次的观展纪录,高峰时门口要排一个小时才能入场。
“我们展览需要大面积、大层高,希望能有开阔的场地。滨江是我们选址的心仪之地。东京无界美术馆位于东京台场,同样滨水。自然与人文景观宜人的滨水区域,正是文化空间愿意扎根的地方。”美术馆运营方上海大地诚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栋杰说。
黄浦区滨江区域的重心在外滩,南部世博段相对冷清。距离teamLab一公里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是这里最早开放的文化场馆,2013年入驻时,周围连个像样的餐厅都没有。随着黄浦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开放,这里的风景变好了,有了新的文化场馆的进驻,人气慢慢聚集。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说:“希望周边更多的场馆能被利用起来,更多市场化的配套服务能够进驻,让更多人共享这片滨水空间的魅力。”
逛完team Lab四处转转,户外相对冷清。展厅里都是年轻人,户外老年人更多,大都是来滨江步道锻炼身体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门口,一群中老年人正穿着同样的服装跳广场舞。在临江的一座建筑旁,57岁的市民苏阿姨正在吹萨克斯。她一个人骑着电动车从家里来到这里,独自对着黄浦江演奏,谱子是她手抄的《牧羊曲》。
苏阿姨家住在附近,退休后每天接送外孙上下学,一个人无聊想找点事做,有一次在滨江听到有人吹萨克斯,觉得好听就买了萨克斯自己开始学。“我白天在复兴公园和大家一起玩,晚上就一个人练练,在家里怕打扰到邻居,就跑来江边吹。”
虽然住在附近,但苏阿姨从没有进过teamLab无界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大门。去年她曾在这里看过上海滑稽剧团的户外表演,演出很受欢迎,但不常有。苏阿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艺术家到滨江为市民带来亲民的演出。她还有个梦想,哪一天自己的萨克斯练好了,能和朋友们一起来滨江表演。
疫情中,为了打消观众对密闭剧场空间的顾虑,不少剧场都在开拓户外舞台,打造户外演出季。苏阿姨建议,可以利用好滨江开阔的空地,搭建艺术教育的平台、市民展示才艺的舞台。
有了好空间
还得有好内容
从杨浦滨江秦皇岛路渡口往东,经过一片芦苇和几艘游艇,可见一幢四层厂房。昔日堆放纺织品原料的毛麻仓库,如今成为一个展馆,第八届上海市民艺术大展美术专题展刚刚在这里展出。
四层空间皆为展厅,并无餐厅、咖啡厅等配套设施。临江露台最好的景观位,可见落日余晖下的东方明珠、“三件套”地标建筑勾勒的陆家嘴天际线,但出于安全原因,除去特定时间,玻璃门皆被锁住,观众无法靠近,迎接日暮的江风。
滨江各大文化场馆的景观位,功能各有不同,有的谢绝靠近,有的用作咖啡馆和餐厅,需消费才可入内,也有的开放给所有参观者。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景观位,增加场馆吸引力的同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值得讨论。一些由老厂房改造的文化场馆,并无景观位,也可在改造中适当新增。比如2017年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浦东民生码头的8万吨筒仓被改造成展览空间。改造者在建筑外加装了一组玻璃外挂楼梯,方便行人来往,也提升了景观体验。
从毛麻仓库往东,上海船厂修船分厂的旧址出现在眼前。游客马先生越过围墙望向船坞。去年9月,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开放时,改造后的船坞曾变身露天剧场,彩虹合唱团曾在这里演唱《相遇》,为2019年第三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拉开帷幕。马先生曾在另一家船厂工作多年,对船坞很有感情。“船坞里的音乐会没看成很遗憾,希望未来能多演几场。”
老船厂其中一个大厂房,被《王者荣耀》大型浸入式实景巡回展的广告包围,走近一看大门关着,展览去年已落幕。在《王者荣耀》展旁边,还有《超级高达之父大河原邦男日系机甲设计大展》的广告,只是去年10月已闭展,厂房虚位以待。
空间有了,如何持续引进或策划优质内容,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仍是个难题。应该如何破解?
和专业艺术机构长期合作是一个方向。去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就和黄金赌城娱乐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与大小朋友们共同完成户外公共艺术品《城市的野生》,将永久保留在浦江之畔。今年,黄金赌城娱乐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第一次来到杨浦滨江“绿之丘”户外舞台。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说:“作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上海人,在黄浦江边上唱歌是第一次,汽笛声在耳边响起,别有一番风味,和观众的距离也更近了。”
当然,如何找准定位,将一场场的演出、一个个展览连缀起来,形成产业效应,才是长远之计。也许,《王者荣耀》展可以作为引子,靠有吸引力的政策集聚电竞产业,让文化成为杨浦滨江的核心支柱产业。
国际案例
海港废旧仓库变身著名音乐厅
德国汉堡是音乐家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出生地。2017年,建设近10年、耗资近8亿欧元的易北爱乐音乐厅开幕。易北爱乐音乐厅的建设延期6年,投资超过初始预算10倍,但当它揭开面纱时令世人惊叹。
音乐厅在海港城一座废弃仓库基础上搭建起来,古老的仓库底座上,玻璃幕墙包裹的空间如同一座悬浮的冰山。音乐厅屹立在易北河岸,宛如迎风起帆的航船。新冠疫情发生以前,音乐厅每年有300场演出,场场一票难求,全世界的一线乐团都希望到此一试身手,而全世界的游客每天乘坐电梯到观光平台俯瞰海港风光。
沿着泰晤士河来一场艺术之旅
每年9月,在伦敦的母亲河泰晤士河边,都会举行“完全泰晤士”艺术节(Totally Thames Festival),这是伦敦最大型的免费户外艺术节,用为期一个月的艺术活动庆祝伦敦及泰晤士河的悠久历史。泰晤士河流淌不息,见证了伦敦城市文明的兴衰更迭。无论城市如何变迁扩张,它始终处在伦敦的中心。
“完全泰晤士”艺术节期间,沿着泰晤士河畔漫步,一路上有种种展览和户外表演,让人眼花缭乱。许多英国地标性文化建筑都沿泰晤士河岸而建,在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或英国国家剧院观看一场戏剧,或是前往泰特美术馆享受视觉盛宴。一天结束,还能在夜游泰晤士河的游艇上享用晚餐。
专家把脉
建议为滨江注入一点嘉年华气氛
记者: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版图中,滨江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徐妍(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浦江两岸在空间方位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这个片区相对集聚,店多成市。我们看到西岸已经形成了包括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西岸艺术中心在内的美术馆集群,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刚刚在那里举行。东岸、杨浦滨江、黄浦滨江等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剧场和展厅。
滨江的许多剧场和美术馆都是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空间大、色彩纯、风格简洁。这些空间在改造之后,本身就是艺术品,很有感染力,容易成为“网红”,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空间的魅力发掘出来,用艺术创作、表演去激发这些空间的活力。在滨江的文化场馆建设中,需要更多的“网红空间”,在不忽视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视觉效果。先把观众吸引过来,再用好的艺术内容把观众留住。
记者:在这样的空间,什么样的演出和展览可以把观众留住?
徐妍:这些工业空间特别适合一些现当代的演出。比如2017年我们举办的第二届空间艺术季,和浦东新区合作,选中了民生码头的8万吨筒仓作为展馆。这座筒仓建于20世纪90年代,曾是远东最大的粮仓,21世纪初停业,废弃了十多年。改造后,8万吨筒仓吸引了很多人排长队来看。我们和黄金赌城娱乐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请来了爱沙尼亚电视女子合唱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不插电的沉浸式演出。北欧风情的空灵之音在空旷的谷仓里发出,因为空间内部挑高有十几米,回声非常美,就像在教堂一样。
记者:伦敦有一个以泰晤士河为名的艺术节,未来上海有没有可能办一个江畔艺术节?
徐妍:上海如果办一个江畔艺术节,我认为可以很好地把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进来,这些文化特质都是和水分不开的。我们可以挖掘利用好这些本土文化资源,让滨江的文化场馆联动起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办一个有底蕴、有个性、有吸引力的艺术节。
记者:滨江的文化氛围营造中还缺什么?
徐妍:我们缺的不是演出和展览,是文化生活的体验。现在大家都在谈文旅融合,要吸引游客来上海滨江游览、看戏,不能只满足单一需求,而要增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比如有的滨江区域离中心城区腹地较远,吃喝拉撒都成问题。我们2019年办第三届空间艺术节的时候,杨浦滨江缺咖啡馆、缺便利店。我们当时为了办活动特别引入了一家便利店,结果市民络绎不绝。
为什么草莓音乐节那么火?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有演出,还有集市、有美食。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可以听到喜欢的乐队,还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是这种综合的文化体验吸引了观众。
记者:不同的滨江区域如何形成差异化的文化定位?
徐妍:浦江两岸每一片区域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我工作的地方靠近黄浦滨江世博段。那里已经有当代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灵感。日常在相邻的黄浦滨江转悠,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吹萨克斯,有人打鼓。这是一个市民自发形成的户外艺术空间。
比如说,是否可以在滨江区域扶植民间艺人呢?就像时下流行的“开放麦”,只要你有才华,都可登上这片舞台。就像东京涩谷街头,时髦年轻人玩cosplay,已经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风景。还有奥地利林茨,是多瑙河边最大的港口城市,曾被评选为“欧洲艺术之都”。每年夏天,这里有一个欧洲规模数一数二的街头艺术节,各种街头艺人会跑来这里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
上海目前还是比较缺少这样的“嘉年华”氛围。滨江区域空间开阔,不易干扰到附近居民的生活。杂耍、默剧、乐队、嘻哈都可以在这里表演,给他们一片天地,人才自然会集聚,创意自然会涌现。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