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当景区遇上广州非遗

2020年12月10日 07:30    来源:广州日报    卜松竹

  在雕着西番莲的红木桌椅上,用绘着家族纹章的瓷器品一杯红茶;轻摇镶嵌着玳瑁片的髹漆折扇,把名片装进象牙雕刻而成的名片夹;身侧的壁纸里,遥远东方的城市中人来人往……这充溢着“黄金赌城娱乐风”的场景,在两三百年前,曾经是欧美许多家庭生活的日常。精工细作的黄金赌城娱乐器物,大多是漂洋过海,从一个叫“广州”的城市运来的。

  时光荏苒,曾经风靡世界的广州传统手工艺品——广彩、牙雕、红木家具……依然在广州的城乡中滋蔓生长。这些现在被统称为“非遗”的东西,已不再蜗居于工匠的作坊,而是走入了景区、社区、学校;与之伴生的传统风俗、仪式仪规,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悄然复苏。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耳机里放着国风歌曲,在广州塔、陈家祠、白云山……欣赏它们的卓然风姿。专注的目光穿越时空,将古老的传统与时尚的当下结成一体。

  永庆坊里的工作坊

  让游客和大师零距离

  赵家狮第五代传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的工作坊,就在永庆坊非遗街区街口。他告诉记者,工作坊的醒狮体验课,预约已经排到了2021年,今年国庆期间,一天内涌入工作坊的游客就达万人,“我们的那些小文创,都卖疯了!”

  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包含了逢源大街—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老广州文化风貌最典型的区域,面积约76公顷。把非遗工作坊引入这里,正如广彩国家级传承人谭广辉所说,无论游客、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大家都方便了”。

  荔枝湾畔的大戏台

  成了票友的打卡地

  非遗街区一墙之隔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全面讲述粤剧发展史和广州粤剧故事的文化殿堂。而沿着博物馆前弯弯曲曲的水道,或者纵横交织的小巷,很快就能找到荔枝湾大戏台。从2010年10月23日在荔枝湾大戏台演出第一场折子戏,荔枝湾艺术团在这里“日日免费演,场场做大戏”,把这处由原荔湾湖公园检票口改造而来的“吉地(空地)”,变成了粤剧爱好者打卡的好地方。“当我五年前来到荔枝湾大戏台看表演,我就想我也要登上这个戏台”,66岁的杜亚依说。

  类似这样由“票友”组织起来的场地,分布在广州大大小小的公园、街巷、景区中。据统计,目前广州粤剧粤曲私伙局超过1300个,还有各种形式的演出、比赛。政府搭台、唱家登台、观众拼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的粤剧,就是广州的城市之音。

  从广州塔到正佳

  让非遗对话“当代”

  今年8月8日晚,“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正式启动。广州的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广州木雕、潮州木雕精品作为第一批非遗精品,搬进城市地标广州塔,与游客和市民见面;粤剧粤曲名家以城市中轴线为大舞台,每个周六晚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由年轻人打造给年轻人的“潮墟”,在广州国际媒体港上演非遗与文创的最新玩法……“没有想到广州会把非遗项目搬进广州塔!”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说,“让年轻人喜欢,非遗才有生命力。”

  沿着广州塔朝北画一条线,是广州另一片最时尚、最新潮的区域——天河城-正佳片区。如今,正佳广场内建起了国内第一个购物中心里的非遗工作站——“广正街”。这里不仅还原了广州“十三行”时期的特色建筑与生活气息,还汇聚了广东各地传统饮食文化。走进广正街,穿过十三行官船、西关大屋……一派浓浓的非遗景象在此展开。我们能看到用最现代的技术演绎传统文化的场景,比如,实物与VR的叠加、微缩造景、“穿越式”互动。正佳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非遗和潮流文化的嫁接是唤醒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再现、传承的尝试,也是非遗与大型商业综合体融合中“活化”、注入新商业价值的探索。

  71岁的越秀山歌墟

  都市“新民俗”的样本

  “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广州越秀山上的客家山歌墟,已经有71个年头了,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自发文化活动点之一。每个月的12日,山歌爱好者们就齐聚于此放声歌唱。曾在人民大会堂登台演唱的广州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徐秋菊,也是这里的常客。她有时候来当歌赛的评委,有时来指导爱好者们练歌,有时自己用山歌最地道的方式,即兴填词,放歌一曲。

  至迟从秦汉时期开始, “以船为家,以河海为依托”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木鱼歌、叹情、咸水歌、山歌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近年来在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民歌的原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广州的园林景区中,榕树下,河涌边,歌声仍在流淌,故事代代传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当景区遇上广州非遗

2020-12-10 07:30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