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61处文物 有支护宝队默默“守望钟山”已达4年
初冬的紫金山雾气氤氲,14日上午10点不到,不少市民游客来到神道,在金水桥前与明孝陵石碑合影留念。人群中,有5人身着统一的亮绿色马甲,正在忙碌:有人检查石碑是否损坏,有人拍照上传信息,有人对照表格勾选——他们来自一支名为“守望钟山”的志愿者团队,今年,已经是他们守山、巡山、护山的第4年。
默默“守望钟山”已有4年
在玄武区孝陵卫铁匠营社区,一提到“队长”,几乎无人不晓。2016年,铁匠营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孔金成发起成立“守望钟山”志愿者团队,参与到巡山护山、社区治理等工作中。“队长”这个称呼,就挂在了大家嘴边。今年68岁的孔金成,依稀可见从军岁月的烙印。14日上午,记者来到铁匠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孔金成等5人已穿好马甲,背上背包,在社区集结完毕——应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志愿团队每季度将上山巡查61处文物。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紫金山‘寻宝人’。”孔金成说。之所以说“寻”,是因为大多数文物星罗棋布在前山、后山等多个点位,彼此距离不一。有的文物甚至没有具体定位,掩藏于草丛、林地间,需撒网式寻找、问询。2018年5月,团队正式接手文物巡查工作。“寻宝”第一天,孔金成感受到了任务的不易:从早上7点巡至晚上5点,一天下来步数上了4万步,还有不少文物没有寻到……截至今年,61处文物全部打卡完成,孔金成也成了紫金山“活地图”。由他与志愿者王双冬、周宇华,社区书记周玲、社工陈宇涵组成的“寻宝”组合固定成形,还探索出了3条“寻宝”路线。
“扎”进山里,一“寻”就是一天
从龙宫路出发,沿下马坊遗址公园行至四方城,进入明孝陵景区,经明东陵遗址后抵达紫霞湖,一路上行抵达头陀岭后前往后山,再沿灵谷寺方向下山——记者14日跟随小队,体验了这条“难度”属于中等的“寻宝”路线。
上午10点40分,小队穿过定林山庄,大片的颜真卿碑林映入眼帘。5人分工合作,检查、拍照、上传,穿梭在数十块碑刻间记录信息。“这属于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孔金成说,“没‘寻宝’之前,我也不知道紫金山上原来还有这么多宝藏。”11点30分,小队抵达紫霞湖,在湖畔一处凉亭止步,拉开手提袋、背包,取出矿泉水和面包用餐休整——这是“寻宝”时的惯例,为了节约时间,通常小队都自带饮料与干粮,在上山途中充当午饭。
山风凛冽,上行的时候山路陡峭,即使是寒天里众人也出了一身汗。巡查时,孔金成也会聊起紫金山的变化:过去石象路两侧全是苗圃,种了不少果木,小时候,他常常放学后与伙伴相约上山,在草场上踢球,在桃园里摘桃。如今,苗圃变为景观带,石象路蝶变“最美600米”。
孔金成等人启程返回时,时间已接近下午5点,当天一共打卡了30处文物。据周玲介绍,此后,他们还需再次沿其他路线上山,花费2—3天时间,才能将61处文物巡查完毕。
“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巡”
沿“卫岗—下马坊—南京理工大学”路线,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垃圾清理,沿途清理共享单车和卫生死角;每日定时定点巡查友谊河河道,及时反馈问题;节假日来临时前往地铁口,为市民游客导引指示……文物巡查之外,身着“守望钟山”马甲的志愿者们,也活跃在山脚下社区治理中。
“铁匠营社区紧邻紫金山,我对这片山有很深的感情。”孔金成说。他的“钟山情结”,也是“守望钟山”团队名称由来。最多时,团队成员超40人。目前,团队稳定在22人,大多和孔金成一样,是退休居民、党员志愿者,平均年龄超过65岁。
周玲回忆,无论是疫情防控、爱卫月,还是文明创建、垃圾分类,志愿者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成了社区建设中一股不容忽视的“银发”力量。孔金成“队长”的称呼也越叫越响,成了有名的“铁人队长”。
始自2016年,这场“守望”即将迎来崭新的第5年。“只要还能走,我就继续干继续巡。”孔金成说。紫金山看着他长大,长大后的他,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巡满山文物,护一方安宁,守护南京的“母亲山”。(邓露洁 谷文俊 王潇雪)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