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播中检验提升
演播,正成为文艺演出在互联网环境下扩大传播、服务社会的新形态。
就舞台艺术演出而言,人们在剧场或其他现场观看是常态,通过电视录播、转播包括“现场直播”提供给观众也早已为大家所接受。在近现代艺术史上,将经典作品与名家表演摄制成艺术电影,也曾给一代代观众留下深刻记忆。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云”的普及,舞台艺术的云演播正日受关注。这使更多优秀作品以新渠道走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也让不计其数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走近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使他们由艺术的“路人”变成观众,甚至由网络观众而成为剧场观众。
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现场观看演出受到很大影响,于是不少艺术院团应势而为,争相将作品通过在线演播为群众服务。云演播,既丰富了特殊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又使艺术团体开拓了服务社会的新的便捷通道。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种演播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以实现更好的效果,给观众以更好的艺术体验。
国家艺术院团在演播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各地各级院团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实践。中央芭蕾舞团2020年5月12日的一场演播,观看人次据统计达到3000万。如果以一场演出现场1000人观看,3000万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对艺术院团而言,作品为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人分享,当是最愉快的事情,也是工作的重要目标。
经常进行演播,会不会影响去剧场观演观众的数量而影响院团收入及其生存发展呢?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回顾一下近现代艺术史并对当前演播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演播会有效扩大艺术的群众基础、提升院团及其作品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并为剧院演出带来更多观众。115年前,黄金赌城娱乐第一部无声电影就从京剧开始,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带给京剧的是更大的声名和社会影响,也许在无形中让不少人走进戏园子。近几十年中,许多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拍摄成电影或电视舞台艺术片,对相关艺术形式乃至相应剧团、剧目和主演带来的也多是积极影响和更大的市场效应,许多观众由此被激发出“看真人真演”的愿望。
其实,观众是否买票进剧场,最根本的是院团有没有好作品、好演员。无此“两好”,很难吸引观众进剧场,院团只好自怨自艾或“自娱自乐”,时间长了难免会堕入“自生自灭”;就算演播,也未必能引来“流量”。有这“两好”,自当不乏观众买票进剧场;进行演播,也才能有“流量”,并吸引观众从“线上”变为“线下”,毕竟看演播与现场看演出有不一样的体验,而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看重体验。
大家不妨想一想,以前经常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其实况也可以通过录像带或光盘看到,有的也进行直播,但热门的演出在现场照样座无虚席。再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例,一直到现在,其话剧演出包括到各地巡演常常一票难求。经典作品《茶馆》等都拍成了电影也在电视台播放,但该院每次重排《茶馆》等经典剧目甚至会成为一个“文化事件”,票房之火爆自是不在话下。说到底还是因为作品好、演员好,整体艺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都摆在那里。在北京人艺的众多观众和戏迷中,想必就有通过看其舞台作品摄制成的电影作品被折服而走进剧场的。已开始了演播尝试的中央芭蕾舞团的领导最近在接受《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记者采访时说,已经有一些观众因为看了该团演播而走进剧场,并认为这样的观众会越来越多。
开启演播模式,对作品质量和演员表演是全新考验和检验,对院团精雕细琢艺术作品提出更高要求。演播,面对数以万计甚至数以百万计观众,作品优劣、演员功力和现场发挥得好不好及其整场演出的效果,众目睽睽,而这些网络观众往往都有更为尖锐的眼睛并且不乏锐利的“网评”。所以,演播也将作品更直接更广泛地置于群众评判之下。“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观众的赞赏当然可喜,遇到“吐槽”也要有雅量并勇于吸收合理合情的批评建议。因此,演播这一形式,对院团来说肯定有压力,但也增加了大力提升创作、倾心打造精品佳作的动力。
善用演播,是时代所需;敢用演播,需要艺术实力;常用演播,也是不断砥砺。
以剧场演出而论,吸引观众进来不易,让观众坐得住不易,让观众成为“戏迷”特别不易;就演播来说,通过网络推广让观众“上线”或许不难,让观众长时间“在线”就不容易了,而要让观众经常看演播特别是转化成进场的观众就尤其难了。要“难能可贵”,就必须有优秀作品与很棒的演员,而且要守正创新,既让观众认可院团的风格与传统,又要让他们在一次次看演播或到剧场看演出中,不断得到新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
对优秀作品进行演播,无疑会带来社会效益的倍增甚至是几何级数的增加,而当演播成为一种新常态和公众接触、欣赏艺术的重要方式,真正好作品好演员的演播流量也会给院团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抬头向前看,这应该是必然的。
不管是通过剧场演出吸引观众,还是以演播形式服务群众,不断提高作品质量、打磨艺术精品以及培养造就有艺术号召力的演员都是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