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陕西铜川:让文化DNA与经济GDP相得益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世代相袭的文化基因。它们不仅是生动的历史文化记忆,还应是时代的弄潮儿。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在深化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非遗资源有效转化为文旅资源与文创产品,让文化DNA与经济GDP同频共振,助力非遗真正“活”起来,发挥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功效。
非遗融入产业,引领乡村经济腾飞
“耀州瓷是铜川的文化符号,其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以前的技艺传承方式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制约了产业升级。”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铜川市非遗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亚萍说,“要实现耀瓷产业腾飞,就必须摒弃过去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形成集群化、专业化、精细化的业态分布,组建专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这几年,多方投资建设耀瓷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汇聚人才、传授技艺的基地和平台。”
在建设美丽乡村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铜川市非遗中心与扶贫部门、工信部门积极合作,将传统手工艺纳入精准扶贫内容,激发本区域非遗项目的内在动力。耀州窑陶瓷烧制、宜君剪纸、宜君民间绘画、耀州咸汤面、耀州泥塑、耀州刺绣、耀州雪花糖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被纳入铜川市《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单》,精准助力其规模化传承、产业化发展。其中,仅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一项已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分别在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黄堡镇、印台区陈炉镇形成三处规模化、集群化的生产基地,形成生产性企业近100家,拥有耀瓷注册商标18个、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265件,落实就业3000余人。截至2020年上半年,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7000余万元。以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耀瓷企业,在解决贫困户安置、助力贫困户脱贫、解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市非遗助力扶贫的典型案例。此外,当地经营宜君剪纸与农民画的企业有10余家,为百余人提供就业岗位,2020年上半年产值达150万元。耀州咸汤面、耀州雪花糖累计形成企业近60家,累计就业400余人,2020年上半年产值累计超过1500万元。
“非遗+”,为城乡文旅发展立意赋魂
铜川市将非遗保护开发与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建设协同推进。在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中,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建设了集非遗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创意研发、交易交流、保护传承为一体的非遗文化集聚区,活态传播区域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省级非遗项目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每年举行两次,很多游客在观看盛大祭祀,感受陈炉古镇独有的罐罐墙、瓦片路的同时,还会参观陶瓷传习所、产品展示店等非遗展示厅。铜川王益区以省级非遗项目孟姜女故事传说为题材,以秦人文化为底色,在孟姜女故里打造的秦人部落景区内聚集非遗企业十余家,安排附近贫困村民200余人就业,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已成为铜川旅游的新亮点。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铜川,“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铜川各旅游景区、大型文化节庆现场经常能看到非遗元素,为文旅发展注入了内涵、丰富了内容。完善健全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为文旅融合赋予了活力。目前,铜川市成功转化非遗项目20余个,研发非遗文创品牌产品50余个,非遗工坊、非遗店铺20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产值达20亿元。
创新传承,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
“非遗资源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项目转化,为提升农村群众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铜川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颜玉俊说。
“2004年,在县城举办第一期剪纸培训班;2007年,成立陕西省第一家非遗剪纸传习基地——铜川市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曾在多所大中院校传授剪纸技艺。”这是剪纸技艺传承人田亚莉的简历,也是众多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生动缩影。
现年62岁的田亚莉不但多次获得“陕西带徒名师”“文化助力脱贫先进个人”等称号,而且在剪纸领域大胆探索,研发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剪纸陶瓷茶具、福袋、书签、抱枕等80余种文创产品,创作出十二属相剪纸“表情包”,让传统文化搭上数字技术的翅膀飞得更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非遗项目,铜川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建成高标准的非遗展示馆6个,非遗展示室80余个,非遗项目传习所100余个。
近年来,铜川市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乡村文化形态,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展示室设置覆盖率80%,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传播载体。宜君农民画、印台排灯舞、梁家塬跑马等非遗项目,已成为乡村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深受群众喜爱。
“非遗技艺展示与传习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地域文化的影响。铜川市非遗中心与传承单位、传承人展开精准对接,引导各项目在日常传承中积极助力扶贫带动就业,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苟二咸汤面、东方古镇陶业有限公司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评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颜玉俊说。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铜川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铜川市秉承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旅发展、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实践,做好非遗街区与产业、非遗与旅游、非遗商品与互联网等的融合发展,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不断提升,依托文旅融合和传统工艺振兴双引擎,使非遗保护传承更加高效和精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更具内涵与活力。
(责任编辑: 郭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