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手工的村落”:授人以渔,盘活乡村经济

2021年02月24日 07:57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    刘海红

  浙江金华榉溪村、云南水沟头寨、西藏那曲兴民村……在这些偏远山村,生活着很多因交通闭塞等原因而无法更多涉足外界的人,他们以或耕种、或织布等较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为生,落后的生产技术转换出的微薄经济收入进一步阻止了他们探索外界的脚步,多年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村内经济循环状态。

  近日,一则“浙江女子带两千位乡村妈妈脱贫”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一个浙江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郑芬兰近20年如一日,从未停止寻访偏远山村,去发现那不被世人所知的、独具魅力的传统纺织技艺和手艺人,让古村焕发新生,让技艺活化传承。近几年,在相关扶贫部门的推动下,她的“手工的村落”理念进一步缩短了这些偏远山村与现代都市的距离——

  浙江金华榉溪村:让妇女有事干、有钱赚

  郑芬兰出生在浙江金华磐安的一个土布世家,从8岁开始学织布。她也是一个背包客,2003年,在贵州山区徒步的她结识了一位布依族民间织布老艺人,离别时,老人送给她一把自己用了60多年的木梭,并希望她把这把梭所承载的意义传承下去。这一句嘱托,开启了郑芬兰近20年的寻梭之旅。

  在寻梭之旅中,常住浙江杭州的郑芬兰寻访了西藏、云南、贵州、浙江等地的多个古村落,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磐安,郑芬兰说:“记忆中的磐安榉溪村村民都会打鞋底、做织带,但回去后我发现很多人已经离开村子了。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复苏古村落、怎样盘活乡村经济。”在不断探索和调研中,郑芬兰提出了“手工的村落”概念。“‘手工的村落’目的是保护村落的传统手工技艺,延续和弘扬村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村民自觉保护村落,增强文化自信,以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特点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她说。

  郑芬兰的土布品牌“小巷三寻”就诞生在对这个理念的践行中。2016年3月26日,榉溪村成立了“非遗‘小巷三寻’生产性保护基地”。“基于榉溪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村里很多妇女身怀土布制作技艺,要通过这些技艺让妇女有事干、有钱赚。”郑芬兰说,基地成立当天,“小巷三寻”的书皮项目中“榉溪出品”的第一批500多本土布书皮走出大山、流向市场。同时,她还帮助村内妇女巧妙地将织带设计为摄像机背带,并促成榉溪村与黄金赌城娱乐摄影家协会的合作,探索性地打开了榉溪村土布的销路。

  此后,榉溪村还成立了九思堂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手工的村落”合作,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村民收入、盘活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手工的村落”让村中妇女重拾技艺,古村落繁荣景象再现。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潘玲玲说:“榉溪拥有孔子这张金名片,文化底蕴深厚,妇女普遍都会刺绣、织带等传统技艺。我们希望通过与‘小巷三寻’的合作,在保留村子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非遗技艺,并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另外,我们还准备在村内打造‘非遗一条街’,开办传统手工艺展馆等,以非遗为载体,使其成为榉溪村又一张金名片。”

  西藏那曲:让“输血”变“造血”

  那曲位于西藏北部、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在那曲,海拔48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六成,那里的人世代从事农牧业,妇女大多在放牧之余从事手工编织工作,九成以上的农村合作社与手工编织产业相关。然而,传统工艺和落后工具使编织效率非常低,加上没有品牌、打不开销路,让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氆氇(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毛织品)黯然失色,与此相关的扶贫工作也一度成为难题。

  2020年7月21日,跨越4000多公里青藏线,历时13天,郑芬兰同50架新式织机一同抵达那曲。彼时,来自25个镇43个村的近200名牧民妈妈正在翘首以盼——学会使用这种新式织机就能提高编织效率,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这是郑芬兰第15次进藏,从一个人进藏到带上一支团队进藏,她始终想把更多藏族手工纺织品带出大山。

  时间回溯到2019年秋天,浙江的援藏干部听闻她遍寻传统纺织技艺的故事后找到她,希望借助她的团队帮藏族传统手工艺品走出大山。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商讨,他们最终决定在那曲设立浙藏非遗纺织工坊,启动“牧女计划”:先培训技能,再把订单带给她们。

  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建南说:“牧女使用的传统纺织机基本是手工的,费时费工,比较迫切地需要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设立工坊的第一步是改良纺织机。郑芬兰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牧女使用的老式传统手工织机叫腰机,没有机架,前后两根横木,一端固定在地上,一端绑在腰上。操作的人要坐在地上,工作起来像是在做仰卧起坐,腿伸直,腰挺住,一撑就是半天。这种方式需要在室外进行,受天气、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对此,郑芬兰团队结合当地使用的牛牦等编织材料,耗时半年多对这种老式织机进行了现代机械化改良,将原本72道工序浓缩在13道工序中。

  “牧女计划”第一个试点选在兴民村,郑芬兰介绍:“每个村派代表来参加我们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会之后,她们再回到自己的村去培训别的牧女。”而对大家关于销路的担忧,郑芬兰表示,只要大家手艺学到手,她会把订单带进来,把产品带出去。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郑芬兰为那曲带去了红包、筷套等新年礼包订单,并通过网红直播等方式迅速销售一空。让“输血”变“造血”,从浙江援藏的单向交流向双向互动转变,再到浙江和那曲两地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郑芬兰在浙江援藏团队中紧抓“产业援藏”的牛鼻子,源源不断地为牧民妈妈带去订单,让开在高原的“格桑花”芬芳世界。

  云南水沟头寨:打造土生土长的品牌

  郑芬兰第一次发现云南水沟头寨是在2017年的寻梭之旅中。她换乘飞机、面包车、摩托车等不同交通工具后,徒步来到不通车的水沟头寨。水沟头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镇的一个傈僳族村寨,位于高黎贡山山间,海拔1000余米,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很少下山,依靠种核桃、麻、甘蔗、玉米等农作物自给自足。

  早些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麻。种麻、织麻、穿麻是这个村寨特有的标志。

  郑芬兰还记得初识水沟头寨妇女三百妞的场景:“当时她正和她婆婆在院子里剥麻,布满青筋的双手来回摆动着麻线团,沾满泥土的双脚踩在青青的竹子上,就这样用最简易的工具在制作传统傈僳族麻布。”

  简易的工具、艰难的操作和低下的效率让这充满民族魅力的麻料仅仅作“披麻戴孝”之用。郑芬兰想为她们做点什么,临走时她说:“我们会再回来的。”为了这一句“再回来”,3年来,郑芬兰8次进云南水沟头寨,7次带她们出村培训。2017年9月,在郑芬兰的帮助下,傈僳族村民把当地完整保留的麻料纺织传统工艺与纺织技艺有机融合,不仅制作出了传统傈僳族服饰,还开发出了挂件、包袋、瑜伽垫等适合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手工艺品,并注册了“三百妞”自有品牌,村民开始走上脱贫之路,大家称这种麻料纺织为“指尖上的幸福”。

  2018年,“小巷三寻”的“指尖上的幸福”作为阿里巴巴“魔豆妈妈”手工艺培训帮扶工程的重要脱贫合作项目,为村寨中的妇女提供了多场手工技艺培训、带来了多个合作项目,水沟头寨“手工的村落”再一次有力向前推进。

  三百妞是水沟头寨人,熟谙织麻工艺,是村里的代表性妇女,也是品牌“三百妞”的形象来源。在2018年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瑜伽大会上,杭州市瑜伽健身协会邀请三百妞参与交流,并展示了“三百妞”品牌用当地手工麻编织的瑜伽冥想垫。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不仅让产品环保、健康、无公害,还让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三百妞的蜕变正是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手工的村落”落地成型的缩影。

  妇女有活干、有钱赚了,郑芬兰还想留住村里的年轻男性。下一步,她希望在鼓励当地妇女开发麻料纺织品的同时,让当地男性不再外出务工,留下来开发高黎贡山原始森林徒步旅游路线,并建立民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在“小巷三寻”2021年的10项工作计划中,前两项分别是“筹备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开业”和“建立以传统纺织工艺为核心的民宿——织宿”。

  郑芬兰向记者介绍,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是以世界上首家梭子博物馆为核心的纺织体验中心。梭子是制作土布的灵魂,凝聚着古人数千年来织布的智慧。郑芬兰觉得寻找梭子是在记录那些衰落的乡村文化,她历经近20年,收集到了近2万把形状各异的梭子。一梭一世界,一世一把梭。郑芬兰收藏的近2万把梭子背后是近2万个坚守传统纺织的人和近2万个传承故事。在郑芬兰看来,梭子呈现的人文和情感不仅代表着古代男耕女织的文化缩影,更是一部女红的历史。郑芬兰憧憬已久的梭子博物馆正在建设中,这让爱梭如命的她翘首以盼,迫不及待地想让所有人都来听梭子“讲述”背后的美妙故事。

  织宿是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民宿的跨界融合和创造性转化的产物,解决的是村落产业赋能的本质问题,连接的是城市和乡村,目的是进行手工衍生产品的展示销售以及带动乡村旅游。在郑芬兰的设想中,织宿是10个手工村落的集合体,内蒙古西口村、云南水沟头寨、贵州安顺上甲……每一个房间内使用的纺织用品都可以追溯到一个特定的村落,把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分享,成为一个村落的对外窗口。

  多年来,郑芬兰不遗余力地践行的“手工的村落”理念正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成为乡村“有厚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今它已经在全国20余个村庄“安家落户”,并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设立了体验点。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和织宿将成为这些偏远地区的“手工的村落”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首先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保护,其次对落后的纺织工具进行改良,然后呼吁年轻人回归,最后打造自主品牌。“手工的村落”的成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在文旅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当下,这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形成手工村落保护集群的模式,正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文旅产业的有效路径,值得更多文旅人探索借鉴:盘活古村落经济要以渔授渔,而不是捐赠扶助,简单地复制一个古建筑群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郭博文 )

“手工的村落”:授人以渔,盘活乡村经济

2021-02-24 07:57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