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历史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2021年03月23日 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浅黄色的精装封面上,典雅的宋体字“福建文献集成初编”十分醒目,右上角的“八闽文库”篆刻印章古朴大气。翻阅其间,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2020年12月2日,《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福建文献集成》初编200册在福州隆重发布。《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牵头指导、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负责具体实施的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对福建历代文献典籍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查、整理、出版,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努力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金城赌城娱乐: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地方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八闽文献丛刊》出版,为我们做好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树立了典范。”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在首发式上表示,《八闽文库》第一辑正式面世,并向全球发行,将对传承福建历史文脉、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籍文献亟待抢救保护

  福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古代福建偏居东南一隅,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后,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唐宋时期,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由于东南经济的发达,海洋的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被文明中心影响的边缘地带,成为反向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

  宋代,福建文化异军突起,书院林立,科举鼎盛,人文日新。

  元代,福建海外贸易兴盛,中外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明清时期,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福建学者文士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

  而近代以来,福建更是一直引领风气之先。

  福建历史上不仅产生了大量承载思想文化精髓的文献遗存,同时也是书籍的刊刻与流通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葱茏,具备造纸与刻书的有利条件。学术文化的兴盛,使得福建从宋代起,就成为黄金赌城娱乐书籍出版的中心之一。

  黄金赌城娱乐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说,以“建本”为代表的闽刻图书,刻印品种多,行销范围广,在存世的宋元刻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八闽文库》编辑中心主任林彬认为,建阳刻本自宋代流布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很大,多见翻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的繁荣,加上刻书业的发达,日积月累,福建文献已然汗牛充栋。福建文献的撰写者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职于闽中的外地人。

  但由于历史、自然、人为等原因,千百年来,福建历史文献散佚甚多,有些已十分珍稀,亟待抢救与保护。

  牢记嘱托弘扬传统文化

  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认为,加强对福建区域历史文献的搜集、抢救和整理,是保存文明成果、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实践古为今用、再造当代文明的需要。

  “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了《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的实施。”林彬介绍,2014年,按照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确定了《启动〈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调研子课题;2015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省政协主席会议将《启动〈八闽文库〉出版工程》列为重点提案;2016年1月,《八闽文库》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2019年3月,《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进入编纂出版流程。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八闽文库》的编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集成”,计划选择与收录唐代直到民国初年的各种闽人著述以及有关福建的文献,共1000余种,采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献原貌。第二部分是“要籍选刊”,精选13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闽人著述及相关文献,以深度整理的方式点校出版,呈现历代福建文献中的精华。第三部分为“专题汇编”,初步拟定20多类,除了文献总目之外,还将包括碑传集、宗教碑铭、官员奏折、契约文书、科举文献、船政史料、名人尺牍、古地图、通俗文学等。

  搜访遗珍传承历史文脉

  作为《八闽文库》的基础部分,《福建文献集成》力求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福建文献集成》编辑部主任宋一明介绍,首次推出的初编200册,荟萃了唐代至民国初福建区域文化中重要人物的著述和有关福建的文献共217种,包括稿本76种,抄本88种,珍稀刻本52种,油印本1种,总页数达10万8千多页。

  “许多珍稀古籍不为人知,甚至面临消亡。我们特别注重对海内外公私所藏福建遗珍的搜访和抢救性出版。”宋一明说,初编所收的稿本、抄本占75%以上,大部分此前尚未公开刊布。如明末郑成功、郑经父子能征善战,也善于赋诗作文,收录郑氏父子诗文的《明延平二王遗集》,近300年间均仅以抄本流传,传播不广,此次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又如清乾隆时期理学名家张甄陶的皇皇巨著《正学堂五经通解》,今存稿本57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嘉道年间福州鳌峰书院曾组织士子校订全书,拟付刊行而未果,20世纪50年代归入公藏,此次根据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首度影印出版,对于完善清代学术的系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一般刻本而言,稿抄本更为稀少,也愈来愈为学界所重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说:“除了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外,稿抄本出于前人手写,其心血与精力已寄寓其中。面对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前贤手泽,更能体会文献中蕴藉的‘温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具‘同情’与‘敬意’。”

  在具体文献的编纂与编辑加工过程中,《八闽文库》尽可能恢复因各种原因而编次错乱的古籍原貌,并尽量对文献残帙进行配补。宋一明说:“为揭示所收文献的价值所在,我们按照葛兆光先生的建议,延请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为这些文献撰写了解题,可对读者和研究者的研读有所助益。”

  创新转化助力文化强省

  继初编200册的出版发行之后,《八闽文库》“专题汇编”项目2021年又将启动。“‘专题汇编’是《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林彬表示,“专题汇编”体例独特,扩大了文献的外延,体现了近代以来学术视野的扩展,尤其关注新发现的史料,充分突出福建区域文化特色,将为研究与理解福建文化,提供更为多元、更为立体的史料。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特别赞赏《八闽文库》的编纂方式和体例:“《八闽文库》做得非常好,甚至是突破了文献。专题汇编是真正的亮点,这是别人没有的。像船政,谁会想到去做?这种专题文献真的很棒。”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将收录大量福建各地新发现的民间历史文献。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委员、《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主编郑振满介绍,这些契约文书基本上都是世代相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乡村社会微观历史的还原、明清时代山区经济开发的研究,以及乡村社会关系的再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领略典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实施全媒体出版,同步建设数据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平台建设依托于纸质图书内容,并进行深度数字化加工,计划推出电子书、古籍数据库、网站、手机应用软件(App)等数字产品,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前沿技术,使出版成果直达读者、传播全球,充分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

  “《八闽文库》以全媒体形式实现对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转化,诚为嘉惠学林、泽被后世的文化盛举。”多年来一直关注福建古代文献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授吴可文对此高度赞同。他说,自己苦苦寻觅多年而不得的典籍,一旦赫然在目,实在喜出望外。

  传承历史,筑基铸魂。《八闽文库》的编纂,直观展现了福建文化新思想、新精神、新知识迭出,富有创新活力和包容性的特质,强化了福建宋代新儒学高地、海外新知识引入地、多元思想汇融地的历史地位,呈现了千余年来福建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为今天、更为明天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邢善萍表示:“福建乡邦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为打造福建文化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丰沛的基础资源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浅黄色的精装封面上,典雅的宋体字“福建文献集成初编”十分醒目,右上角的“八闽文库”篆刻印章古朴大气。翻阅其间,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2020年12月2日,《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福建文献集成》初编200册在福州隆重发布。《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牵头指导、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负责具体实施的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对福建历代文献典籍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调查、整理、出版,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努力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黄金城赌城娱乐: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地方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八闽文献丛刊》出版,为我们做好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树立了典范。”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萍在首发式上表示,《八闽文库》第一辑正式面世,并向全球发行,将对传承福建历史文脉、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籍文献亟待抢救保护

  福建,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古代福建偏居东南一隅,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后,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唐宋时期,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由于东南经济的发达,海洋的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被文明中心影响的边缘地带,成为反向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

  宋代,福建文化异军突起,书院林立,科举鼎盛,人文日新。

  元代,福建海外贸易兴盛,中外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明清时期,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福建学者文士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

  而近代以来,福建更是一直引领风气之先。

  福建历史上不仅产生了大量承载思想文化精髓的文献遗存,同时也是书籍的刊刻与流通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葱茏,具备造纸与刻书的有利条件。学术文化的兴盛,使得福建从宋代起,就成为黄金赌城娱乐书籍出版的中心之一。

  黄金赌城娱乐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说,以“建本”为代表的闽刻图书,刻印品种多,行销范围广,在存世的宋元刻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八闽文库》编辑中心主任林彬认为,建阳刻本自宋代流布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很大,多见翻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的繁荣,加上刻书业的发达,日积月累,福建文献已然汗牛充栋。福建文献的撰写者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职于闽中的外地人。

  但由于历史、自然、人为等原因,千百年来,福建历史文献散佚甚多,有些已十分珍稀,亟待抢救与保护。

  牢记嘱托弘扬传统文化

  黄金城赌城娱乐: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认为,加强对福建区域历史文献的搜集、抢救和整理,是保存文明成果、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实践古为今用、再造当代文明的需要。

  “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了《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的实施。”林彬介绍,2014年,按照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确定了《启动〈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调研子课题;2015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省政协主席会议将《启动〈八闽文库〉出版工程》列为重点提案;2016年1月,《八闽文库》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2019年3月,《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进入编纂出版流程。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八闽文库》的编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集成”,计划选择与收录唐代直到民国初年的各种闽人著述以及有关福建的文献,共1000余种,采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献原貌。第二部分是“要籍选刊”,精选13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闽人著述及相关文献,以深度整理的方式点校出版,呈现历代福建文献中的精华。第三部分为“专题汇编”,初步拟定20多类,除了文献总目之外,还将包括碑传集、宗教碑铭、官员奏折、契约文书、科举文献、船政史料、名人尺牍、古地图、通俗文学等。

  搜访遗珍传承历史文脉

  作为《八闽文库》的基础部分,《福建文献集成》力求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福建文献集成》编辑部主任宋一明介绍,首次推出的初编200册,荟萃了唐代至民国初福建区域文化中重要人物的著述和有关福建的文献共217种,包括稿本76种,抄本88种,珍稀刻本52种,油印本1种,总页数达10万8千多页。

  “许多珍稀古籍不为人知,甚至面临消亡。我们特别注重对海内外公私所藏福建遗珍的搜访和抢救性出版。”宋一明说,初编所收的稿本、抄本占75%以上,大部分此前尚未公开刊布。如明末郑成功、郑经父子能征善战,也善于赋诗作文,收录郑氏父子诗文的《明延平二王遗集》,近300年间均仅以抄本流传,传播不广,此次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影印。又如清乾隆时期理学名家张甄陶的皇皇巨著《正学堂五经通解》,今存稿本57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嘉道年间福州鳌峰书院曾组织士子校订全书,拟付刊行而未果,20世纪50年代归入公藏,此次根据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首度影印出版,对于完善清代学术的系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一般刻本而言,稿抄本更为稀少,也愈来愈为学界所重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说:“除了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外,稿抄本出于前人手写,其心血与精力已寄寓其中。面对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前贤手泽,更能体会文献中蕴藉的‘温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具‘同情’与‘敬意’。”

  在具体文献的编纂与编辑加工过程中,《八闽文库》尽可能恢复因各种原因而编次错乱的古籍原貌,并尽量对文献残帙进行配补。宋一明说:“为揭示所收文献的价值所在,我们按照葛兆光先生的建议,延请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为这些文献撰写了解题,可对读者和研究者的研读有所助益。”

  创新转化助力文化强省

  继初编200册的出版发行之后,《八闽文库》“专题汇编”项目2021年又将启动。“‘专题汇编’是《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林彬表示,“专题汇编”体例独特,扩大了文献的外延,体现了近代以来学术视野的扩展,尤其关注新发现的史料,充分突出福建区域文化特色,将为研究与理解福建文化,提供更为多元、更为立体的史料。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特别赞赏《八闽文库》的编纂方式和体例:“《八闽文库》做得非常好,甚至是突破了文献。专题汇编是真正的亮点,这是别人没有的。像船政,谁会想到去做?这种专题文献真的很棒。”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将收录大量福建各地新发现的民间历史文献。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委员、《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主编郑振满介绍,这些契约文书基本上都是世代相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乡村社会微观历史的还原、明清时代山区经济开发的研究,以及乡村社会关系的再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领略典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八闽文化的深厚底蕴,《八闽文库》出版工程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实施全媒体出版,同步建设数据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平台建设依托于纸质图书内容,并进行深度数字化加工,计划推出电子书、古籍数据库、网站、手机应用软件(App)等数字产品,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前沿技术,使出版成果直达读者、传播全球,充分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

  “《八闽文库》以全媒体形式实现对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转化,诚为嘉惠学林、泽被后世的文化盛举。”多年来一直关注福建古代文献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授吴可文对此高度赞同。他说,自己苦苦寻觅多年而不得的典籍,一旦赫然在目,实在喜出望外。

  传承历史,筑基铸魂。《八闽文库》的编纂,直观展现了福建文化新思想、新精神、新知识迭出,富有创新活力和包容性的特质,强化了福建宋代新儒学高地、海外新知识引入地、多元思想汇融地的历史地位,呈现了千余年来福建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为今天、更为明天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邢善萍表示:“福建乡邦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为打造福建文化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丰沛的基础资源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记者 高建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历史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2021-03-23 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