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思考
原标题:新时期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思考——以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为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入新阶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要有新视野、新高度才能做好这一课题。
隋唐大运河举世闻名,核心与主干在中原。近年来,河南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古老运河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触摸到了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文脉。
悠久历史凸显核心与龙头地位。大运河河南段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经历了起源、发展、鼎盛、持续兴盛与衰落的各个阶段,是黄金赌城大运河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大运河河南段起源可追溯至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是黄金赌城开凿运河的鼻祖。秦汉魏晋时期是大运河河南段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原地区基本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的运河体系,为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隋唐时期是大运河河南段发展的鼎盛时期,首次形成了以洛阳为核心的贯通黄金赌城南北的大运河,以永济渠、通济渠为主干的隋唐大运河在隋唐帝国的军事、漕运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隋唐帝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交融,在国家统一和帝国兴衰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北宋时期是大运河河南段持续兴盛时期,直接见证了黄金赌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东移,造就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和北宋经济文化的兴盛。元明清乃至近代是大运河河南段逐渐衰落的时期,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与京杭大运河的崛起是大运河河南段衰落的主要原因,而近现代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恶化是次因。明清时期的卫河虽然不能与唐宋时期相提并论,但依然在中原地区起到了重要的漕运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明清中原城镇的兴起。
丰厚遗产见证昔日盛世。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有9项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河南段占7项,即洛阳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商丘南关段、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和浚县黎阳仓遗址等,而全省纳入大运河保护规划的遗产有41项(70处),包括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运河城镇、文化自然景观和水工设施等诸多遗产类型。大运河流经河南的40个县(市、区)核心区内,还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子孙后代看得见、摸得着这些文化遗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大运河河南段现有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库。其次要辨明大运河河南段研究本体,持续做好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等基础性工作,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三要以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研究机构为主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四是各级政府要持续关注与重视,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兴建博物馆、展览馆等基础文化设施。五要充分发掘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六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系统,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的监控,加大对大运河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的监测,以及游客数量等外来干扰因素的监管。七要健全大运河河南段保护的法律制度,培育合格的执法队伍,严格执法行为。
以线串点延续中华文脉。河南是大运河流经核心区域最多的省份,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做好布局,突出“一核”“两轴”,延续中华文脉。一要凸显洛阳为隋唐大运河龙头与核心的地位。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较之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更能体现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文化特点。洛阳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化契合度最高的区域,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二要培育以永济渠、通济渠为主干的两条运河轴线文化带。南轴线(通济渠)文化带主要体现古都风韵,北轴线(永济渠)文化带主要体现古镇名村特色。三要打造沿运河多节点古都城市文化示范区。重点建设郑州多元一体休闲文化之都,开封宋文化文旅之都,商丘生态文化之城、新乡豫北商都、濮阳运河“龙都”等。四要建设中原特色运河古镇文化示范区。加大古镇文化遗迹保护力度,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将荥阳古城、卫辉古城、浚县古县城、滑县道口古镇、开封朱仙镇、南乐元村古镇等打造成为中原运河古镇文化开发示范区。
千年运河惠泽现代生活。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河南段兴起了以洛阳、开封、商丘等为代表的运河古都文化,以朱仙镇、道口镇等为代表的运河古镇文化,拥有仓窖、桥梁、码头等标志性物质文化遗迹及丰富多样的泥塑、版画与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大运河河南段蕴含了政治、经济、水利、漕运、文化、民俗、名人等多重文化意涵,具有开创性、代表性、广泛性、鼎盛性、遗址性等特点。要展示和整合运河资源,让民众更了解大运河历史、更享受大运河文化遗产,一要沿大运河河南段遗址点建设高规格、科学化的特色博物馆、展览馆,努力活化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主干本体。二要以大运河的河道、码头、河堤、水工设施及其沿岸的古城遗址兴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相关的文化园林景观,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文旅场所。三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发掘大运河河南段沿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生态水系修复和保护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总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正当其时。随着文化保护传承与生态水系的修复发展,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大运河文化带必将呈现古今交融的和谐景象,“沉睡”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中得到“重生”。(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