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唯作品论才能创作出经典之作

2021年05月20日 10:36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演员郑爽被网络实名举报,涉嫌通过“阴阳合同”偷漏税,领取天价片酬。这一新闻再次引发舆论热议,社交媒体被“1.6亿元片酬”“日均薪酬208万元”刷屏。

  天价片酬,严重挤占了影视制作成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伤害极大,对社会公平正义损害极重。这些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年来,为控制影视制作成本,将演员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比例调至合理范围,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进行了不少努力。2018年,中宣部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同年,三家视频网站及六大影视制作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抵制演员天价片酬,设定最高片酬限额制度。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通知,对演员片酬作出明确规定。今年1月,黄金赌城娱乐文联出台自律公约,要求文艺工作者坚决抵制偷税漏税、签署“阴阳合同”、索取天价片酬等行为。以上仅是最近几年的举措。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天价片酬问题几乎是与黄金赌城娱乐影视市场化进程相伴生的一种现象。

  1995年第七期《当代电视》邀请了影视界知名人士米家山、陈道明、申军谊、孙道临、吴贻弓等共谈演员片酬。当时黄金赌城娱乐电影刚走向市场没几年,演员片酬占比过高导致的问题,就较为严重了。以至于1997年12月有媒体刊发《CCTV“封杀”高价大腕?》的文章。比题目更引人深思的,是文章的第一句话:“1997年娱乐界让人最触目惊心的便是影视片的制作费和大腕明星的片酬。”原来天价片酬,已经至少被人们说道了20年。

  1997年,为了遏制明星们的过高片酬,中央电视台组织15家电视台及有关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制片人,组成“CCTV特约制片人联谊会”,对部分演员索要高片酬予以抵制,以保证至少有50%的经费用于电视剧拍摄制作。即使是当红演员,每集片酬也不得超过1万元,并且申明,如果有演员要求突破上限,所有会员将一致予以“封杀”。不知道这是不是黄金赌城娱乐影视史上第一次对演员限制薪酬的举措。但很显然,这不是最后一次,而且收效似乎寥寥。1998年第二期《乡音》刊发的《“封杀”片酬能否成行?》一文,提到演员片酬占制片总投资的比例,1979年占15%,1989年占30%,1998年占60%。那时演员片酬较高,占到总投资的一半以上,甚至绝大部分,造成明星“紧吃”,制作费用“吃紧”的状况,是很不正常的。

  天价片酬的问题存在了很久,但是为什么至今依然存在。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黄金赌城娱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以大型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资本,最近这些年纷纷涌入影视制作行业,带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文艺界本身也存在浮躁的行业氛围,比阔气、讲排场、拼明星的不良风气在小圈子内盛行。编剧陈彤说,以前制片人都会问编剧,你想写什么戏?现在,他会直接告诉你,你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剧,才会有流量明星来演。

  流量明星,逐渐成了影视圈内部分从业者心照不宣的通行证。编剧汪海林举了一个例子。有的平台事先定了一个流量明星的名单,让制作公司在里面选,只有在名单上的演员出演,平台才买。经纪公司知道自家演员在名单上,自然坐地起价。有人生动地打了个比方,如报价5亿元购片,制作公司拿出3亿元请指定的男女演员,一人1.5亿元,剩下的成本5000万元。总成本3.5亿,除去税等,制片方可以赚近1亿元。真正用来拍戏的钱,包括制作费、编导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费用,可能只有这5000万元。

  财大气粗的平台和制片方选角只看“数据”,而数据则是可以伪造的。流量明星和团队必须掌握水军,通过控评、刷数据、“撕番位”来保障流量明星能够持续获得天价片酬。数据成了衡量一个演员是否有“流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演员有没有艺德、演技如何,都是不重要的。甚至,演员有“黑点”也是可以容忍的。郑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黑红”也是红,雷言雷语说得越多,话题热搜上得越勤。丑闻劣迹甚至成为某些演员挟以自重的资本。部分流量明星和平台的这种做法,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近几年,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天价片酬现象已经得到大力纠正。“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原则,正在影视创作中流行开来。如今,相较于天价片酬明星生产的平庸甚至低劣之作,越来越多观众更愿意为好故事、好作品买单。当然,要想真正遏制住天价片酬以及浮躁的行业风气,形成真正风清气正的影视创作氛围,还需要整个行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唯片酬论、唯流量论、唯票房论转变成唯作品论,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之作。

  (作者:郭 超)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唯作品论才能创作出经典之作

2021-05-20 10:36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