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防沉迷”,筑起防护网
近年来,未成年人健康上网问题逐渐受到多方关注。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各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防护网。防沉迷系统的效果如何?能否有效管住网瘾少年?
升级措施,“青少年模式”成标配
“自从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后,我对孩子使用手机放心多了。短视频平台根据用户年龄,进行个性化推荐,为孩子推送科普知识、传统文化、生活百科等内容。孩子看短视频更有节制了,使用时长达到40分钟,屏幕自动‘锁屏’。每天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6点,短视频App无法使用。”合肥市民张女士表示,在没有“青少年模式”之前,孩子看短视频的时间很长,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仅影响了学习,还造成了视力下降。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是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推动下,各网络平台推行的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软件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内容池,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等都会受到相应限制。
目前,“青少年模式”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的“标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多家网络平台实现了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功能标准,在该模式下关闭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仅推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确保“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池更健康更有益。“之前,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短视频,观看不良内容,我卸载了短视频App。然而,孩子又偷偷重新下载安装了短视频App。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好几次。有了‘青少年模式’,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张女士补充说。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前夕,各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模式”。5月26日,抖音宣布升级未成年人保护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14岁至18岁实名认证用户在使用抖音时将获得更多保护,该项措施将于6月起陆续实施。前不久,快手上线了“儿童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新功能,在未成年用户做实名认证时,平台专门增加监护人授权环节。
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也在不断升级。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按照有关要求,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规定网络游戏企业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要求网络游戏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存在漏洞,实名认证落实“打折”
截至2020年12月,黄金赌城网民人数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学生网民占比高达21%。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沉迷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此背景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应运而生。业内人士指出,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线以来,起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不过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亟待补上。
记者采访发现,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能被轻松破解,在一些未成年人面前形同虚设。一些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时间一到,就退出登录,换成游客模式,继续使用。一些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微信直接登录游戏账号,系统默认使用者是成年人,使用基本不受限制。还有一些未成年人使用他人的身份证,注册登录,可以正常使用。一些小游戏甚至不需要登录,可以直接玩。此外,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还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破解攻略,用户不花钱或者花少量钱就可以轻松破解系统限制。
部分网络平台落实注册实名制“大打折扣”。很多平台在用户刚注册使用时,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实名认证制,必须刷脸,但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则不会严查。对此,一些未成年人找人刷脸,完成注册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了。
由于不同的网络游戏注册流程不互通、使用数据不共享,未成年人可以下载多款网络游戏,使用时间不受限制,巧妙绕开了“青少年模式”。“这一款游戏玩一会儿,那一款游戏玩一会儿,还是起不到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效果。”有家长向记者反映。
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年人照看。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不熟悉,对青少年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孩子拿到手机后,轻松绕开家长监管,不受限制畅玩,更容易沉迷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App为了吸引用户、追求点击量,对执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动力不足,可能会故意留下漏洞。比如,部分平台不采用人脸识别登录模式,用户仅用身份证就可以登录。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身份难确认,使防沉迷系统成为一道容易被绕过的防线。
协同共治,加强监管填补漏洞
采用防沉迷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网。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网络平台认真执行“防沉迷系统”,积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网信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监督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义务,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互相配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
网络平台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不能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责任。不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身份识别,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填补技术漏洞。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牵头组织网络企业,建立统一的防沉迷系统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折不扣把各项防沉迷措施落到实处。
家长也要积极承担监护责任,少看手机,为孩子树立榜样,多与孩子交流,守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道关口。学校要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一味禁止未成年人上网既不科学,也不现实。专家建议,要疏堵结合,引导孩子运用好网络工具,提升知识获取效率,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这要求各网络平台要不断优化内容池建设,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进行内容过滤,筛选优质内容,让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侧重为孩子们提供自然科普、人文历史、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优质内容。
(责任编辑: 李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