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粉丝经济:透视顶流明星的企业性质

2021年09月06日 07:41    来源:广州日报    刘金山

  经济学茶座

  近日,某顶流明星被抓,坊间竟传说,有粉丝密谋营救。呜呼哀哉,现代文明之下,竟然有此奇闻,值得捋一捋:粉丝为何如此疯狂?

  英文“fan”意指“狂热爱好者”,爱好者多了,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复数“fans”音译成中文,就是“粉丝”。可见,粉丝不是一个人在狂热,而是一群人在狂热。粉丝为谁狂热呢?为某位特定的明星,比如歌星、影星、足球明星。粉丝为何狂热?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歌声、亮丽的形象,恰好契合了粉丝的某种心理需求。

  有了供给,有了需求,粉丝市场就形成了。这本是一个正常现象,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买过明星挂历,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买过明星DVD碟片,2000年代的年轻人为“超级XX”短信刷过票……特定的粉丝市场,支撑了特定的粉丝经济,如演唱会的门票收入,发行歌曲专辑的销售收入,衍生品(挂历、服饰等)收入,等等。然而,随着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成长,伴随着always online(永远在线),事情正在悄悄地起变化。“零等待”,即刻满足心理需求,引发了粉丝们的疯狂。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粉丝似乎时时刻刻都可以和明星在一起、和明星互动,可以随时表达对明星的爱。心理需求随时可以得到满足,这就引发了更加无限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时刻“我为伊狂”的恍惚状态。

  这种表达,不仅仅是语言的,更多的是金钱的。语言表达,一些是赞扬呵护,更多是对不利于明星的言论进行反击和谩骂。互联网的世界,这种表达几乎是零成本的。金钱表达,则是五花八门,网络打赏、刷票,明星直播购买商品,演唱会、发布会门票,活动众筹,等等。更有甚者,充分发挥互联网自由人自由联合的力量,成立粉丝基金会,形成有组织的资本化运作。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金钱表达,形式与数额清晰可见。有人打赏多了,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就会引起他人(尤其年少的粉丝)的冲动打赏。这样,粉丝的互联网金钱表达,成为一种狂欢,成为一种狂热的粉丝金钱竞赛。这把互联网的递增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明星(尤其顶流明星)就可以充分发挥垄断的市场力量了。

  其实,每一个明星,都是一个企业组织,以明星为中心各部门、各人员分工合作,经纪人、财务、秘书助理、品牌营销、网络平台运营等皆不可少。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企业的生产性特征),货币选票为之投票获得收入流(这是企业的交易性特征)。

  在无限的狂热的心理需求下,明星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明星就有了垄断力量,就有了市场势力。

  如果说以前的明星影响力主要靠基于心理需求的作品,那么现在的明星影响力则可以靠基于心理需求的流量,尤其人为制造的流量、人为制造的稀缺。比如粉丝基金会成员晒出和明星的合影,会有更多的粉丝想花钱成为基金会成员,但基金会可是有门槛的。有粉丝晒出在演出后台和明星的合影,会有更多的粉丝想和明星近距离接触,但进入后台也是有门槛的。人为制造的稀缺,就是变相的粉丝金钱竞赛,就会产生“明星睡粉是福利”的毫无廉耻的奇谈怪论。

  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垄断。此时,作为企业组织的明星,逐步把重心转向了交易性特征(圈粉赚钱),而忘了企业的本质是生产性特征(产品赚钱)。当明星的重心在于收入流,而不在于产品线,就容易本末倒置,甚至忘了法律约束。而人为制造稀缺的收入流,没有了坚实的产品基础,一不小心(也可能狂妄不能自已),就游走在违法边缘或深陷其中。

  【作者:刘金山,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施晓娟 )

粉丝经济:透视顶流明星的企业性质

2021-09-06 07:41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