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受灾怎么办? 国家文物局:用科技找到防灾“密码”
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北京11月3日讯 前不久,文博大省山西遭受暴雨灾情,不少文物古迹在暴雨灾害中受损。那么,对于这些文物今后将打算如何修复?对应对自然灾害、加强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在今天国新办举行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就此答记者问。
今年10月上旬,山西、河南突发严重汛情。据统计,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有的文物建筑屋顶漏雨、墙体开裂,有的地基出现了坍塌,还有个别博物馆有小面积的进水。李群谈到,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有关文物部门积极应对,广大文物工作者“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对受损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支护、排除险情。目前,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文物部门组织各方面文物专家,正在有序推进受损文物的排险处置、保护修缮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正在紧张积极有效地进行。
李群表示,汛情发生以后,一方面国家文物局组织好排险维护维修,同时也认真思考,会同应急管理部,针对如何提高文物防灾减灾能力,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在这次规划中也有一些举措: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文物灾害的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要做到‘先知’,先要预判到。二是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应急管理水平,一旦发生汛情,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按照预案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三是开展文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实施文物加固、灾害防控等工程。同时,要针对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用科技找到防灾‘密码’。”
李群表示,此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区,以往这些地方的文物得以比较好的保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干燥。随着气候的变化,这几年来这些区域降雨明显增多,所以国家文物局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在防灾方面的应用,找到文物防灾的“密码”。特别是针对低级别文物、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将持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构建多渠道基层文物保护看护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同时,国家文物局也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依法明确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责任和相关工作要求。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