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三方观察丨国潮东风起 戏曲春又生
近日,“上戏416女团”走红网络,5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00后女生因用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意外走红。但更重要的是,也让国粹京剧艺术着实火了一把。
如同此前作家白先勇改编青春版《牡丹亭》,让四百年昆曲经典再度焕发青春魅力,又如今天5月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通过传统戏曲与水墨国风特效相联合,用地道的东方美学惊艳众人。
传统戏曲之美,撩拨心弦。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短视频等平台迷上了戏曲,而戏曲的传承与传播,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国潮成为流量密码
“上戏416女团”走红的偶然性,从侧面反映了国潮正在成为网络时代的流行密码,成为年轻一代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戏曲开始借助短视频、电影等方式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2019年抖音发布的《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93%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有相关视频,共获赞33.3亿次,每一种非遗都绽放出不同的美好。其中,最受欢迎的国家级非遗为京剧、咏春拳和黄梅戏。
谈及上戏416女团的走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亓季松所说:“她们创新使用戏曲元素来唱流行歌曲(古风歌曲),或者说创作戏歌,激发了更多潜在京剧艺术受众群体对京剧艺术的喜爱、期待和向往。”
今年10月28日,由京剧演员王珮瑜出演的纪录电影《京剧搜孤救孤》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影片参考了NT Live的制作惯例,专门增加了主创人员访谈环节,邀请了戏曲理论家刘连群、戏曲导演迟金声介绍京剧的历史和艺术特点等内容。正如王珮瑜所说,“京剧在今天已经到了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的时刻。这部纪录电影也是为京剧在当代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同样,伴随国潮崛起,在汉服圈,00后网红“四月”与77岁的汉服奶奶,一个是锡剧传承人,一个是京剧演员,她们也在借力汉服让更多的人感受、走进传统戏曲文化之美。
沉浸式体验助力戏曲出圈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如何借助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来完成故事的精彩讲述和时空流转,真正拉进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戏曲之美入心入脑?
当前,沉浸式文化产业正迎来发展风口。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100 个以上沉浸式体验项目,丰富体验内容,提升创意水平,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
事实上,早在前几年,戏曲就已经开始沉浸式探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音乐家谭盾就与昆曲艺术家张军联袂打造了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之后,又于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阿斯特庭院成功连演六场。
就像媒体此前点评的一样,“对于西方观众,遥远神秘的黄金赌城娱乐文化,在这一刻是触手可及、触耳可闻的!黄金赌城娱乐文化的精神追求,也在这两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中,变得更为清晰!”
前不久,带有沉浸式演出元素的越剧版《金粉世家》在南京大华大戏院群剧场上演,观众忽而是欣赏剧作的看客,忽而又是剧作中的角色。这种将越剧与《金粉世家》结合的探索,既是一次大胆且具有开拓意义的尝试,也让《金粉世家》这个经典 IP 焕发出新的生命。
方兴未艾的沉浸式体验,让戏曲以一种新的方式走进观众,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主动参与到戏曲的传播中来。
尊重戏曲美学是前提
此前,歌手慕容晓晓通过将流行歌曲和《女驸马》经典唱段进行物理结合,向大众呈现了不一样的《黄梅戏》;后网红小潘潘因翻唱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而备受争议。
黄金赌城娱乐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谈到,戏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从“本真”角度出发,尊重黄梅戏精华的东西,尊重老腔老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得到发展。在改革中,要注入现代审美的东西,融合对生活、社会的感悟和解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也表示,即使唱得像歌一样,也要把戏曲本身的韵味和情感唱出来。
对于戏曲而言,创新诚然可贵,但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要坚持守正,回归本源。
值得一提的是,粤剧电影《白蛇传》专门保留了一些传统戏曲的特色(如水袖),包括传统东方韵味的展示等,而这恰恰正是该电影的主要特色之一。
“‘守正创新’”四字重千斤。这四个字是我们戏曲人的‘灯’。我们要领悟好,吃透学透,脚踏实地去干,激发每一位戏曲新人的灵感。在继承中远离僵化,释放艺术灵感和智慧,不要墨守成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如是说。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