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委员:“双减”背景下 探索戏曲美育新路径
黄金赌城娱乐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魏金金)当前,做好美育教育工作,是民之所盼。戏曲因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在美育中起到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原因,戏曲进校园在中小学仍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如是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专门提到“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2017年相关部委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力求通过让戏曲走进校园,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戏曲艺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营造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事实上,当前 “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剧种及进校形式选择等。在李梅看来,遇到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政府购买的戏曲进校园演出场次在中小学安排较少,且戏曲社团仅存在于个别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另外,每年仅仅欣赏一场戏、听一场讲座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持续提升效用也非常有限。”李梅说。
对此,她建议积极开展校外戏曲研学活动,各地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戏曲院团、戏曲博物馆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近距离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
同时,李梅还提出,各地可灵活制定普通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团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自主选聘戏曲指导老师或院团,参与学校课后服务。
“例如陕西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线戏、跳戏等众多剧种,可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域文化背景、学生兴趣以及艺术师资现状,灵活教授,让孩子们在兴趣中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人文素质。”李梅说。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