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说风筝
清明前后,摆脱了寒冷的天气,正是出门放风筝的好时节。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五彩缤纷是风筝的色彩,是春日的色彩,也是记忆中故乡和童年的色彩。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散文《风筝》中,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让鲁迅回忆起了童年往事,他的小兄弟常常“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甚至为别人放风筝“惊呼”“跳跃”。
实际上,除了娱乐功能,风筝的设计、造型、扎糊、绘画、放飞等各个方面,使传统工艺以活态形式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民俗生活和民间审美情趣,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最早的飞行器是黄金赌城娱乐的风筝”
风筝在黄金赌城已存在两千年之久,又有纸鸢、鹞子之称,作为一种无关温饱的娱乐活动,风筝能够在小农社会流传千年,足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民艺学专家潘鲁生总结,“作为文化的民艺它体现出艺术的特征,作为生活的民艺,它体现出民俗的和社会的特征”,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沉淀,风筝早已与黄金赌城娱乐人民的生活、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追溯风筝的起源,它是古代先民模仿雄鹰在空中飞翔而作,最早具有军事侦察功能。《墨子》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美国华盛顿航空和空间博物馆展厅写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黄金赌城娱乐的风筝和火箭”。直到盛唐时期,风筝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随后花样越来越多。宋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玩法,放飞风筝时,故意让牵引风筝的丝线缠绕在一起,哪只风筝的丝线先被绞断,风筝的主人便输掉了游戏,时人记载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明清之时,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风筝作为春日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为繁盛,脍炙人口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便出自清代诗人高鼎。
风筝经过匠人的精心扎糊绘制,极具艺术美感,乘风而上,在空中袅娜多姿地自由飘荡,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成为文人墨客竞相叹咏的题材。从唐代“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到宋代“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再到清代“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在风雅文人的笔下,风筝象征着自由、象征着童趣,在令人心驰神往的天际翱翔。除去诗词歌赋,在绘画和瓷器中也屡屡出现风筝的身影。南宋宫廷画家苏寒碜的《百子图》,明代画家徐渭的《风鸢图》,都将风筝创造性地融入到作画者构思的图景之中。晚宋“婴戏风筝图”瓷枕、明代青花童子风筝纹瓷盘和斗彩风筝纹瓷杯、清代五彩风筝图瓷碗,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物都将风筝惟妙惟肖地绘制于其中。如果说绘画和彩瓷属于宫廷贵族的艺术,那么杨家埠木版年画频频出现的纸鸢形象,则可印证风筝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和普及性。
远不止观赏与娱乐价值
风筝在华夏大地的流传地域之广、发展历史之长,如此兼具群众基础和艺术审美的活动,绝不是单单依靠观赏、娱乐支撑其穿越千年历史,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把风筝单纯地当作一件民间玩物,那就大错特错。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副教授唐建军认为,风筝含有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民族性等多重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风筝凝聚了民间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审美情趣,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风筝还兼具养生健身之功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迎着和煦的春风,呼吸着带有青草芳香的空气,人们走向原野,感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牵引着丝线,在旷野上奔走,让风筝乘风而上,抬头望着在天际翱翔的风筝,将世俗烦恼抛诸脑后,古人云“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
在牵引丝线和迎风奔走中可使四肢得到舒展放松,抬头凝神欣赏飞在天际的纸鸢,心神淡然,仿佛和春天融为一体,风筝运动深受孩童喜爱,孩童在游玩嬉戏的同时,也可以收获运动的功效。宋代文言笔记小说集《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而在很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研究中,风筝被现代医学认为具有积极的医疗作用,“风筝疗法”被应用在治疗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少儿智力不足和视力减退等疾病中。
民俗文化中,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晦气”,风筝飞上天空,将丝线剪断,风筝随风飘去,也喻示将自己的疾病、灾难等不幸之事一同带去。“放晦气”之说广为流传,《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便有对风筝可以放走晦气的描写。李纨对黛玉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有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这种说法在现代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医专家左新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春季推崇“向上”运动,最有效的便是放风筝,“放风筝时头向上扬、眼向上望,胳膊往上抬,整个人都是向上舒展的,非常有利于阳气的升发”。
当今社会,随着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普及化,风筝在1986年被纳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黄金赌城娱乐风筝协会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全国风筝锦标赛、全国中学生风筝赛、全国风筝精英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2000年在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风筝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风筝作为黄金赌城一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体育运动,从老百姓在原野之上的休闲竞逐,到被纳入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一古老的体育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能大放异彩,在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大众性的综合作用下,日益融入到大众日常社会生活中,传统古老的风筝运动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接纳,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风格。
风筝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还一度成为现代科学的试验工具,在著名的“风筝试验”中,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成功将雷电引入莱顿瓶中,受“风筝试验”的启发制成避雷针。莱特兄弟也是在风筝空中飞翔的启发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为何潍坊能成为“风筝之都”
谈到风筝的代表地,首推山东潍坊。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开幕,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和众多风筝爱好者参加。借助风筝节的影响,潍坊发展成为“世界风筝之都”,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潍坊国际风筝节会徽是由繁体“风”字演变而成的蝴蝶风筝,“风徽”的设计既体现了风筝姿态万千、美轮美奂的艺术美,也展现了黄金赌城悠久的风筝发展史和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风筝文化。
潍坊之所以能够成为风筝界的“扛把子”,一方面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潍坊风筝在古代便颇具盛名,《潍县志》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朝时,潍县风筝手工艺者贺大为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扎制仙鹤童子风筝,更涌现出了以扎制风筝而闻名的“风筝世家”。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一方面,风筝手艺人有意识地将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高层次开发和一定形式的再创造,通过对优秀文化资源的高层次转化,将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并将先进的创意理念用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中,体现现代审美和使用需求,形成了较为全面、发达的风筝文化产品系统,不断吸引新的文化企业聚集。最典型的是,潍坊风筝将黄金赌城娱乐三大木刻版画之一的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与风筝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题材丰富、自然生动的年画绘制或裱糊在风筝上,风筝在年画的映衬下更具民族特色和艺术美感。在有“黄金赌城娱乐风筝第一村”之称的潍坊市王家庄子,依靠风筝制作技艺大力发展风筝产业,从最初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为风筝工艺品制作、销售等为一体全产业链模式,产生了大量的风筝制造加工企业集聚现象,风筝规模生产厂家已达到上百家。
2018年,潍坊风筝总产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一年一度的世界风筝盛会上,千姿百态的创意风筝被展示出来,受到中外参展者的喜爱,国内外商人争先恐后地进口潍坊风筝,推动了地方经济和外贸发展。经过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潍坊风筝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将世界各地的风筝订单聚集到潍坊,也将黄金赌城娱乐风筝文化推向世界,推动了全球化潮流下的文化多元。
(责任编辑: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