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近年来,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展现出繁荣发展的蓬勃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作出部署,围绕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强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等。强化文化赋能效应,更好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还应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做好相关工作。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离不开乡村文化资源的唤醒。黄金赌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广袤的乡村大地,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层面看,有文物古迹、传统村落、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传统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农业遗迹,承载着村民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村落的历史变迁和地域的文化特色。从非物质文化层面看,乡村在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方面也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乡村文化资源,应坚持保护第一、协同发力、因地制宜。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内涵,统筹用好各有关部门文化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地方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立足乡村实际,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重视特色资源禀赋,加强地方文化精神、文化情感、文化情怀的淬炼,更好地推动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使乡村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把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不少成功的范例。例如,一些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在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大大提升了经济附加值,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一些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将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创办特色书店、博物馆、文创馆等。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演出等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了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实践证明,文旅产业关联性强、融合度高,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形成旅游亮点、以差异化体验赢得市场,还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朝着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文旅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满意度,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
目前,随着乡村居民文化需求日益高涨,部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亟需加快补齐短板,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应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的作用。整合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古戏台等原有的活动场所,采用新建、改建、租用、共用等方式方法,做好功能布局和提升工作,使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解决好乡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数字平台的普及率和适用性,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开发反映农村生产生活、深受村民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村民能够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需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各类文化活动骨干。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借助以职业学校、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要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文化人才的文化服务能力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让乡村文化人才大显身手,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