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演艺联盟体面临"升级换代" 市场主体"内容为王"

2010年12月13日 10:55   来源:SRC-71   郑洁

  今年,文化部等部门几度召开演艺联盟的专项会议,而早在政策之前,由市场内需推动,各地区的剧院联盟力量已经诞生,一些项目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如今国内已经有了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等五大“演出联盟体”。他们在各自的区域范围里,整合资源、联手发力。然而,由于演艺节目推广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性,使得相比于院线制显得关系“松散”的联盟,并不能真正地打破条块分割、突破地区差异性。而共同投资制作剧目等“深度合作”的时代也尚未真正开始。

  北方联盟:完成初级任务

  2005年5月成立的北方剧院(场)联盟(以下简称“北方联盟”),是国内最早意识觉醒并成立的剧院联盟。短短数年间,国内已经有了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等五大“演出联盟体”。更有安徽演出联盟和江西演出院线联盟、江苏演艺联盟等几大省内联盟,湖南演艺联盟也在酝酿中。这是来自于演出市场的内生性力量,剧院作为演艺产业的“终端”,其掌握着最直接和丰富的市场信息,也预示着黄金赌城娱乐演出业迈向市场主体的调整。

  2005年9月,北京天桥剧场、北京世纪剧院、辽宁大剧院、营口辽河大剧院、吉林东方大剧院和黑龙江北方剧场6家剧院组建成了北方剧院联盟,以期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演出集散地的优势,搭建北方的演出资源交流平台。两年后,加盟剧场从6家增加到12家,并运作了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东北行等演出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北方尚不成熟的演出市场。“作为一个以项目为纽带、松散的联合体,成立5年多的北方联盟已经完成了它初级阶段的任务。”北方联盟“盟主”、辽宁演艺集团总裁李长青如是总结。这里所谓“初级阶段的任务”即联合接团、降低成本,增强在演出业的话语权。

  李长青告诉记者,下一步,联盟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更深一步激发活力,共同介入到剧目的投资生产中,因为只有上游生产足够“商演”和“巡演”水平的剧目,才能保障联盟体有利可图。在今年3月北京召开的黄金赌城娱乐北方剧院(场)联盟第四次年会上,李长青提出了“四个过渡”,即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实体过渡;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过渡;由联合运作演出项目向联合制作演出项目过渡;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过渡等,这些提法引发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西部联盟:尝到抱团甜头

  除去西部重镇成都、重庆之外,整个西部原先在演艺资源上一直处于弱势,市场根基更为薄弱。西部演出联盟理事长、广西演出公司总经理盛洁介绍,广西全境的剧场资源极差,不算乡县,即使在一些地级市里,高水准的剧院也没有几家,联盟体要整合资源任重道远。

  “抱团”使西部联盟尝到了规模化发展的甜头,盛洁举了几个成功的例子。2007年,西部演出联盟组建虽然只有半年的时间,但其中5个省际间已联合成功运作了十多个项目,包括《八桂大歌》、《白毛女》、《世界之舞》等。在“联盟”的旗帜号召下,演出渠道更加通畅,集体接项目更降低了成本,扩大了演出数量,活跃繁荣了区域内的演出市场,在成都等一些地区,直接带动票价下降20%-30%左右。

  音乐剧《猫》、《剧院魅影》到北京、上海演出,演出方均可以一站抵达,但是如果到成都演出,承接方就要另加一笔庞大的国内旅费开支。此前,明星版话剧《雷雨》在国内热演不衰,意欲接戏的西部联盟同样要考虑成本问题。以“联盟”的身份出面,最后《雷雨》赴西部的接待费由联盟和制作方共同承担,终于促成《雷雨》在重庆、成都连演6场,演出成本降低了30%。据悉,话剧《琥珀》、《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最后一个情圣》等几部由西部联盟共同接下的戏,也成为当年成都演出市场仅有的几部赚钱大戏。“在接待国外名团上联盟的优势更明显。”盛洁说,以前这类国际名团都是“高不可攀”的,演出报价高,跨国的吃、住、行费用也招架不住,如果没有赞助单靠票房,风险太大。但是由联盟出面接,首先演出费会打折,旅费也能分摊,直接降低了演出成本。

  部分剧院联盟“知难而退”

  相比于迅速打破地区条块分割、可复制发展的电影院线而言,演艺产品通常带着极强的地域性,而各地的演艺欣赏口味迥异,所以,一些地方演艺团体,对于剧院联盟抱有的“推出本地演艺品牌”的寄望可能还显得遥远。而西部联盟提出的“整合包装西部演出精品”的战略,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很难”。

  记者了解到,各大剧院联盟近年所推的项目,基本都是经过地区市场验证了的商演项目以及国际上的名团名剧,真正由联盟的力量推出的本地演艺项目极为罕见。

  北京杨乾武曾向记者提到他对东北地区演艺产业的观感。辽宁人艺等老牌国有院团曾在上世纪出产了诸多名角名戏,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10年前,当地很多国有院团就是“过年过节不过日子”(逢年过节才有汇报演出和少量商演),如今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李长青也谈到,相比于最好的区域市场江浙沪而言,北方市场根基过于薄弱。两年前,联盟体为了繁荣沈阳市的演出市场曾搞过10元票价的演出活动周,但是票还是卖不出去。

  “演艺项目的地区差异性太强了。以北京为例,西城区话剧观众以三四十岁为主,喜欢传统大戏,而东城区看话剧的以年轻白领为主,他们喜欢看时尚先锋话剧。这是我每周走访剧院得出的结论。”北京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咨询总监毛修炳说,同样的道理,郭德纲、赵本山在上海不可能像在北方这么火,而周立波也不可能在北方大行其道。更何况,国内拥有稳定持续且高水准的制作团队太少,也就是演艺品牌太少。他透露,不光关系本就“松散”的联盟体跨区域整合营销困难,就是由一个市场主体推进的院线制如今也遭遇尴尬境地。除去保利院线,今年北京市场上大约有二三十家剧院呈“回收”态势,本来戏逍堂准备在上海、河南找自己的剧场,如今也退回北京了。

  “地区强弱差距太大。除去北京、上海这两个演出重镇,有些地方连具备商演条件的剧场都没有,一年甚至也没有一场商业演出。”毛修炳说,倒是在发达地区,市内院线或联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市场主体”还是“内容为王”

  作为市场最前沿的窗口,剧院联盟无疑有利于推出最受市场欢迎的项目。然而国内院团、剧院资源大多属于国有,其体制转变、生产和经营水平提升,都是联盟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上,被采访对象出现了既矛盾又统一的意见,但共同观点还是目前好的演艺项目太少,国内演艺品牌严重缺失。“无剧可营”,恐怕还是演艺联盟准备转型投身制作的一大原因。

  北京一位剧院经理认为当前的文艺创作补贴机制有问题,长期以来只重文艺创作、不重剧场经营的财政资金投放方式,滋生了国有文艺院团为评奖而创作的怪风,也使得不少花了巨资建设的剧院要么闲置、要么只能靠出租场地或“三产”来维持低水平运转的状况。能够直面市场的剧目紧缺,国家应该把投向文艺院团的创作资金分出一些给剧院,还能起到降低票价、惠及观众、培育市场的作用。

  “而目前相当多剧院仍属于国有,其究竟是否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权力,还是作为体制内单位,承担传播公共文化的公益责任,恐怕这种体制的转变、定性的明确,是政府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该经理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各地的演出市场收入可能会出现缩水。除去金融危机的原因,恐怕演艺市场的培育还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