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赌城

上海:以贴心服务聚文化人才

2010年12月14日 10: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体制外的演艺人才,也能进入政府支持的培养项目吗?在上海,能。舞蹈演员金星,就在市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举荐下被列入了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的培养计划,并由市委宣传部人才基金专项资助,开创了一个先例。

    才露尖尖角的文化新苗,也能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吗?在上海,能。上海戏曲学校京、昆、沪、越及武工专业的学生,从2007年开始就享受学费补贴等专项资助,他们专心学艺,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十一五”期间,上海近15万文化人才体味着受尊重、受爱护、受支持的温暖——绿色通道引进、新兴职业认证、基金资助奖励……一项项服务举措,营造了文化人才成长、发展的好环境,为城市文化建设构筑着有力的人才支撑。借当下很时髦的一个词来说:以贴心服务聚文化人才,上海很给力!

    创新举措消除隐忧

    想评职称,没门;想搞研究,没钱……有些烦恼,“文化人”不好意思说却又堵在心中,不免影响情绪。“十一五”期间,上海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的就是消除文化人才的“隐忧”,让他们心情舒畅,艺术创作更加顺畅。

    组建上海市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简称“艺联”)就是这些举措之一。它诞生的背景,是上海民间职业剧团渐渐多于国有院团、在沪流动演出的社会文艺工作者渐渐多于国有单位演艺人员,加上影、视、剧制作、排演的用人模式普遍改用契约制,出现了一系列人才服务空白,急需社会组织来填补。举例来说,非国有艺术院团的演艺人员长期不能参与专业职称评定。在“艺联”努力下,2009年,社会文艺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认定之门终于开启,至今已有30名符合条件的文化人才取得了中级资格证书,其中包括曾在《十六岁花季》中扮演童老师的影视演员杨昆。

    同样为文化人才排忧解难的,还有成立于5年前的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与很多基金以资助项目为主不同,文艺人才基金紧紧围绕“人才”,名师大家、领军人才、后起之秀,都可成为它的资助对象。去年,这个基金先后资助辛丽丽赴国外调研学习芭蕾发展、钱惠丽研究唱腔艺术;今年,魏松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和张军的“全球名校昆曲巡讲计划”美国站,也得到它的资助。5年来,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拨出的奖励、资助总额将近3000万元,400多人受益,许多青年人才受此鼓舞,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超过140项。

    绿色通道突破瓶颈

    两位优秀作家想落户上海,学历却不够引进标准,怎么办?有关方面特事特办,组织同行专家对他们评估认定,再经政府部门审核,如今两人都已正式成为新上海人。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上海建设文化人才高地的必然要求。但文化人才有着特殊的成长规律和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学历、资历、职称等硬指标就像一道道坎,挡住了很多优秀人才的“落沪”路。尤其在文化新领域、新专业不断涌现之时,构筑绿色通道、突破政策瓶颈,更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构筑绿色通道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期间,上海着力推进文化人才认证工作,创新职业标准,完善评价机制。由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编制的《上海市文化人才职业能力认证目录》涵盖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文博考古、图书情报等7个大类,截至目前已开发了11个认证项目,其中的互联网新闻与信息编辑等属于新兴职业——尽管它们已是文化人才的择业热点,但此前未被列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范围,也一直缺乏认定标准。

    如今,文化人才认证和传统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及职业资格制度一起,构成了更为完善的文化行业人才评价体系,并且为破格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文化人才打好基础。一个业内专家评估、相关部门审核的人才引进新模式已经形成,舞蹈家金星、越剧新秀李旭丹等149名优秀文化人才由此成功申办了上海户籍。

    (据《文汇报》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