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县:抢抓机遇促转型 上下同心谋跨越
2010年12月22日 10:02 来源:山西日报 杨木林 郭兆宾 杨琦 刘广亮
放眼全省看古县,今秋,这里是一个亮点。小县大作为:“十一五”初到2009年,从3亿元到10.05亿元,财政收入一路飙升,翻了近两番。9万人口人均1.1万元,位居全省第二。小县大思路:随着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峰期的到来,这里又瞄准“‘十二五’末实现人均财政收入突破2万元,再造一个新古县”的宏伟目标。找准工业新型化、农业生态化、县域城镇化、发展人文化的“四大战略”着力点,抢抓机遇促转型,上下同心谋跨越。
昨天,捧出先行发展“成绩单”
翻开古县“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令人振奋:
2006年,财政收入4.4亿元,在临汾市综合考评中夺得第一名。
2007年,财政收入6.3亿元,综合考评跻身全省第12位。
2008年,财政收入9.6亿元,人均GDP位居全省第4位,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2位。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考”,GDP达到42.6亿元,财政收入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今年8月底,财政收入完成6.67亿元。
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从这些数字中,看到这个山区小县转型发展、先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山区小县,古县煤焦产业曾“遍地开花”,但“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十一五”期间,为彻底改变经济结构及其增长方式,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煤焦革命”: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先后关停土炼焦66处,焦化企业由120座减少到5座;
取缔各类私开矿113处,全县煤矿由90座减少到8大整合主体。整合后的矿井面积,由86平方公里增至116平方公里,生产规模由806万吨/年增至1005万吨/年。这一发展趋势,显示了古县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古县焦炭年生产能力达到410万吨。由县情所趋,他们先行探索了以煤为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路子,努力改变“有焦无化”“焦多化少”的现状。县上按照“提升档次、延伸链条、优化配煤、治理污染、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围绕“肥、醇、苯、油”4条主线,致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焦炉煤气制甲醇、粗苯精制、煤矸石发电制砖等下游产品,形成煤—焦—气、煤—焦—化、煤—焦—电、煤—焦—建材等多条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78%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收入的一半依靠种养业,这是古县的一个基本县情。近年来,该县围绕做“特”、做“大”、做“优”的标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他们按照“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48个,连片建设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栽植核桃树达1000万株以上,农民人均达到150株,人均增收1000元;新建以白素为重点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旧县为重点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五马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南垣为重点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靠青天的庄稼汉,初步尝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甜头。
一株牡丹带动一方经济。以石壁牡丹园、牡丹谷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古县农民拓宽了增收的空间。该县按照“政府支持、企业经营、突出重点、逐步实施”的原则,连续举办了10届牡丹花会和3届牡丹文化节,主打“天下第一牡丹”品牌。同时,精心打造相如故里、霍山景区等旅游名片,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容,壮大第三产业。据统计,今年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县旅游人数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0万元。
昨天,捧出先行发展“成绩单”
翻开古县“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令人振奋:
2006年,财政收入4.4亿元,在临汾市综合考评中夺得第一名。
2007年,财政收入6.3亿元,综合考评跻身全省第12位。
2008年,财政收入9.6亿元,人均GDP位居全省第4位,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2位。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大考”,GDP达到42.6亿元,财政收入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今年8月底,财政收入完成6.67亿元。
尽管数字是枯燥的,但从这些数字中,看到这个山区小县转型发展、先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资源型的山区小县,古县煤焦产业曾“遍地开花”,但“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十一五”期间,为彻底改变经济结构及其增长方式,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胆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煤焦革命”: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先后关停土炼焦66处,焦化企业由120座减少到5座;
取缔各类私开矿113处,全县煤矿由90座减少到8大整合主体。整合后的矿井面积,由86平方公里增至116平方公里,生产规模由806万吨/年增至1005万吨/年。这一发展趋势,显示了古县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古县焦炭年生产能力达到410万吨。由县情所趋,他们先行探索了以煤为基,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路子,努力改变“有焦无化”“焦多化少”的现状。县上按照“提升档次、延伸链条、优化配煤、治理污染、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围绕“肥、醇、苯、油”4条主线,致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焦炉煤气制甲醇、粗苯精制、煤矸石发电制砖等下游产品,形成煤—焦—气、煤—焦—化、煤—焦—电、煤—焦—建材等多条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78%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收入的一半依靠种养业,这是古县的一个基本县情。近年来,该县围绕做“特”、做“大”、做“优”的标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他们按照“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48个,连片建设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栽植核桃树达1000万株以上,农民人均达到150株,人均增收1000元;新建以白素为重点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旧县为重点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五马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南垣为重点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靠青天的庄稼汉,初步尝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甜头。
一株牡丹带动一方经济。以石壁牡丹园、牡丹谷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古县农民拓宽了增收的空间。该县按照“政府支持、企业经营、突出重点、逐步实施”的原则,连续举办了10届牡丹花会和3届牡丹文化节,主打“天下第一牡丹”品牌。同时,精心打造相如故里、霍山景区等旅游名片,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容,壮大第三产业。据统计,今年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县旅游人数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0万元。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