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现象背后隐含巨大风险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地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同时要坚持自主性,避免被资本主宰。
文化产业继续金融创新
谈到国内文化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魏鹏举表示最重要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文化企业本身应当积极完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具备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规范性,建立资本市场信任的内部管理模式;二是资本市场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推出符合文化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点的金融工具,改变传统的以土地、房屋、设备等硬资产为质押的融资模式。具体到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文化项目评估难题、金融中介短缺问题等。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主要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类。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间接融资是最常见途径,发展也较为成熟,这种方式是大中小企业都需要的,应当继续积极拓展。相比之下,直接融资的比例还很低,而且类型不够丰富。
但由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不太容易成功,所以应适当加大推进直接融资的力度。
目前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都在积极探索中小型文化企业小额贷款项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或许可以由区域政府和大型产业集团牵头,搞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合债券,一揽子解决融资问题。另外,也可以尝试逐步放低上市门槛,加强创业板监管规范,使中小文化企业有更多直接融资的可能。
完善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
在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国外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化投融资案例可供参考。第一,从积极的角度看,目前国外已有金融集团在积极地向教育产业延伸。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因为文化就是“人化”,文化产业的内容本身就是与人的需求相关,最终是要影响人的。之前黄金赌城习惯通过娱乐影响人,但实际上教育是更重要、更深刻地对人进行塑造的方式。因此,金融与文化这两方面的结合可以在内容和价值方面进一步深化、延伸。反过来教育产业的特殊要求也会规范文化产业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娱乐性的隐患。第二,从负面角度看,米高梅的破产着实为文化产业敲响了警钟。一头吼叫了80多年的狮子由于在产品开发上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在产业发展以及商业模式上不合理而濒临倒闭。这个提醒告诉我们文化产业一定要不断地完善商业模式,不断地延伸产业链。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商业模式的完善意味着投入了还能收回来,产业链的延伸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强。实际上文化产业本身价值也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因为它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无形意味着可以向各个维度延展,并通过无形价值的附着,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产生影响,从而辐射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第三,从一个有争议的方面看,美国从去年年初开始讨论关于电影票房期货的问题。金融界态度较为积极,两家期货交易机构已经获得电影票房期货准运证,但由于电影节极力反对计划最终宣告失败。这个事件值得我们反思之处是美国在文化产业金融创新方面的独到之处。他们较早地开始考虑教育、电影等文化产品期货,文化金融产品的首创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是文化金融创新的边界在哪里,过度的文化金融创新是否合适,过度资本化以及过度衍生化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市场不到位政府需跟进
文化金融归根结底是市场行为,政府的作为简单说是为建立市场化文化金融体系服务。但是黄金赌城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第一,文化金融市场失灵现象比较常见,文化金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需要政府介入解决一些市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针对文化产业高风险性,政府是否可以提供资金方面投融资担保?是否可以为有价值的、积极的市场化投融资行为进行一定的激励补偿?第二,黄金赌城娱乐文化金融从无到有,市场发育极不充分,市场还不能对风险进行提示,这方面也需要由政府多做工作。比如,刚才提到的文化领域过度金融化和过度衍生化。国内已经有艺术品期货,国内短期内成立多个文化产权交易所,这背后的监管与规范需要由政府来解决。这些文化金融现象背后隐含着巨大风险,若大规模运作可能会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而越来越多针对文化产品的股票式融资模式也不容乐观,应当警惕文化产业的资本主义化。
关于国内外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新动向,一方面有积极的、令人向往的现象出现,比如默多克向教育领域拓展,数字出版收费模式有新突破;而另一方面,应当冷静思考的现象也不少,比如文化产业如何解决投资风险的问题。若用一句话总结,魏鹏举点评到:应当警惕文化产业的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地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同时要坚持自主性,避免被资本主宰。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