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转型 重庆:向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转型
加快实现区域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我们要抢抓机遇,做好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三篇文章,加快推动大渡口区向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漂亮转身。
实施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方略。重钢环保搬迁是重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主城核心区城市品质的重大举措,是大渡口乃至全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今年6月将全面完成重钢环保搬迁,这标志着重庆主城城市功能更加优化,大渡口区将不再是一个工业生产中心,而是一个城市功能中心;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一个“工业强区”,而是一个“服务强区”。这为大渡口乃至重庆市腾笼换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主城进入外环时代,为大渡口区分担主城功能提供了契机。
大渡口区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战场。大渡口区成功转型意义重大,有利于改善主城人居环境,完善主城功能;有利于带动南部片区联动发展,实现主城均衡发展。然而,大渡口区虽转型潜力大,也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大渡口区发展还存在对外交通不畅、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政策资源不足等诸多瓶颈。二是产业空心化明显。重钢是全区唯一的特大型支柱企业,其主业实施搬迁将使全区工业总产值流失50%以上,GDP下滑40%左右。三是社会负担沉重。重钢生活服务区的房屋及市政设施老化严重,改造升级投入巨大,仅居住区整治费用就约6亿元。加之搬迁将有近万人因下岗、退休等原因留在区里纳入社会管理,社保收支缺口较大。
当前,大渡口区既面临重化工时代结束、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重构、地区形象重塑带来的历史机遇,又面临支柱产业搬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压力、社会管理和稳定压力徒增的历史挑战。如何找准在主城中的“新坐标”,理清创新发展的“新思维”,实现持续建设“新城市”,关键在于实施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打造生态低碳宜居区、文化功能休闲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市示范区。
加快实现经济、城市和社会转型的路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为己任,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构建新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核心,推进经济转型。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电子工业、无烟工业、楼宇工业和电子商务等都市型产业;一手抓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新型环保产业,发展壮大新型材料产业,推动企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把高品质打造百亿级“购物公园”特色商圈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写字楼经济,支持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设市场综合体,致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百亿级市场。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会展地产等新型房地产业。积极培育创意文化产业,加快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互联网、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新兴产业。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为目标,推进城市转型。一是加快全域城市化。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五个重庆”为统揽,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超前建设和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成畅通的区域路网,构建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公交线路无缝衔接的综合性交通换乘枢纽。二是城市建设高端化。重点打造商圈片区、重钢旧址、钓鱼嘴半岛等标志性区域。三是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化。突出“山城”、“江城”特色,打造具有山地、滨江特色的城市景观;以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打造义渡文化、马王场文化、古镇文化、崖线文化、堰兴剪纸、麦草艺画等文化和品牌,努力实现城市开发与生态文化保护相得益彰。
同时,推进社会转型,提高社会事业服务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打造全市领先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做到“学有所教”;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到“病有所医”;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做到“劳有所得”;健全完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等。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大渡口区因重钢设立而立,也必将因重钢环保搬迁而兴。“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致力于建设“生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方佳军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