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蓄势 民间工艺领跑 隰县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春节前,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国平又接到了好多省外订单,他高兴地说,我的企业发展快,靠的是好政策,我要把企业做得更好。刘国平的企业是隰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0年,该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重大举措,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不少民间艺术产品在世博及全国性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并走俏全国市场。
近年来,隰县依托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挖掘潜力,发展文化产业。去年以来特别是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后,该县多方面“给力”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民间工艺品加工业、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游、文化演艺业等文化产业专门规划;二是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文化企业在注册登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梨果节、旅游节等,并利用国家、省、市举办的博览会、招商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文化产品,引进资金项目;四是鼓励文化产业创新,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交融,与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嫁接,与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结合,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目前,该县已形成了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根雕、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剪纸等民间工艺已初具规模,以隰县小西天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旅游人员达到3万余人次。此外,该县的响铃高跷、八音会等群众文化表演,印刷、摄影服务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一些从事民间手工艺品研究的民间艺人,在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逐步走出单一的研究范围,把自家的小作坊变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企业,上文提到的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现已成为该县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去年代表山西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特色农博会等,产品以环保、自然为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沪闽豫等地销售代理的订单源源不断,产品十分畅销,已实现产值数百万元。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