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二五" 江苏文化"软实力"与转型"硬功夫"
2011年02月12日 09:31 来源:新华日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江苏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硬任务。如何决战这场硬仗,直接关系到能否决胜“十二五”。富有意味的是,这几天来,不少代表委员说到经济发展蓝图时总要畅谈文化发展的愿景,在说到转型升级“硬功夫”时也总要论述到文化“软实力”。
其实,将经济命题与文化诉求两相“联姻”,这堪称高看一眼、深看一层。上世纪70年代期间,欧洲国家人均GDP先后达到5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这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科技进步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众多科技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则是知识、智慧、创意和审美等要素推进下的文化跃迁。尤其是,英国较早地尝到了文化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甜头:不仅仅是“金融之都”伦敦华丽转身为“创意之都”,整个老牌制造业帝国在文化产业中恢复了元气,促成了更多新兴产业群。
当前,江苏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与产业率先发展的呼唤中,文化面临着大繁荣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江苏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能力,当前迫切需要转变理念,超越传统产业形态,以新的发展模式与科技产业一道来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走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开创美好江苏的未来。这乃是江苏文化发展的时代担当。
当回眸“十一五”、定格“文化江苏”时,我们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因为,近年来,江苏大地唱响了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大风歌”,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精品生产和文化惠民齐头并进,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应该说,作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产业成为正在崛起的绿色板块,不可小觑的“软实力”产生了刮目相看的“硬效益”。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文化“软实力”将练就助推转型升级的“硬功夫”。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硬任务”,抓实抓到位,才能把已有的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转型优势。
无须扬鞭自奋蹄。我们期待,在这个春天里,越来越多文化改革的“盆景”将变成芬芳吐艳的“百花园”。一个“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综合实力强”的文化强省,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传奇。
其实,将经济命题与文化诉求两相“联姻”,这堪称高看一眼、深看一层。上世纪70年代期间,欧洲国家人均GDP先后达到5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这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科技进步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众多科技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则是知识、智慧、创意和审美等要素推进下的文化跃迁。尤其是,英国较早地尝到了文化作用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甜头:不仅仅是“金融之都”伦敦华丽转身为“创意之都”,整个老牌制造业帝国在文化产业中恢复了元气,促成了更多新兴产业群。
当前,江苏已经进入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与产业率先发展的呼唤中,文化面临着大繁荣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江苏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能力,当前迫切需要转变理念,超越传统产业形态,以新的发展模式与科技产业一道来促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走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开创美好江苏的未来。这乃是江苏文化发展的时代担当。
当回眸“十一五”、定格“文化江苏”时,我们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因为,近年来,江苏大地唱响了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大风歌”,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精品生产和文化惠民齐头并进,文化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应该说,作为江苏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产业成为正在崛起的绿色板块,不可小觑的“软实力”产生了刮目相看的“硬效益”。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文化“软实力”将练就助推转型升级的“硬功夫”。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硬任务”,抓实抓到位,才能把已有的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转型优势。
无须扬鞭自奋蹄。我们期待,在这个春天里,越来越多文化改革的“盆景”将变成芬芳吐艳的“百花园”。一个“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综合实力强”的文化强省,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传奇。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