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老总忐忑:要不要和资本对接
2011年02月15日 11:09 来源:黄金赌城娱乐文化报 隗瑞艳
演艺和资本如何牵手,一直是近几年来演艺业界人士谈论的热门话题。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演艺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一些演艺企业也已经或欲与资本密切接触,以期插上资本的翅膀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演艺界一些人士近日表示,演艺和资本的融合还需要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有的演艺老总更是坦言,对资本可谓是“既渴望又紧张”。
不愿失去控制
谈起演艺和资本对接的话题,北京开心麻花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晨坦陈没有太多经验。他说,大概在华谊兄弟上市之前两个月,王中军找他说收购的事,想让他弄一个舞台剧事业部的概念,也开了价钱,但他“真的对资本市场没有概念”,觉得出的价钱让其团队的价值被低估了,因为他们做得比较辛苦,每一个戏做原创,一点一点培养,在北京大概有接近10万的会员——怎么做出来的呢?是每天演出,每天晚上散戏时拿一个登记表,用特别传统的方式让人家做登记,说您留一个电话就成为会员,给您演出通知或者给您优惠。实际上这样的会员,他们可能做到了30万,他们一天演出大概有1000多观众,一场一场做下来非常费劲,但是不一定讨好,最后将会员表一整理,有的人留的不一定是真信息,累计起来有效会员数大概是10万。
然而,王中军跟张晨来谈收购,仍令张晨很兴奋,因为华谊兄弟是一个大的传媒公司,双方具有互补性。但张晨团队仔细思考后,认为在价钱和创作理念上,双方存在距离,因为华谊兄弟是做电影的,不做舞台剧,他们担心在创作内容和整个方向上会有失去控制的可能性。后来张晨对王中军开玩笑说:“再做3年,你也特别有钱了,你再收购我。”
“这是一次对于资本的小小接触,那次以后,我就对于上市公司怎么去开价、PE等等有了一个基本概念。我特别希望能跟资本有对接,对于资本,我的态度是特别渴望,但也紧张。因为国内现在的演出单位,企业规模大都很小,如果有资本大规模介入,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的态度是谨慎地对待,这是矛盾的,从企业扩张角度,我们绝对对资本有需求。我们试验了一个商业模式,成功了,我们当然希望两年就把全国10个城市都拿下。但另一个角度,作为创意企业,我觉得创意内容是核心,因为资本是很无情的,一定对你有要求,会出现什么结果,我有一点紧张。”张晨说。
忧虑冲动后果
随着演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信贷、股权投资、债券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的资金涌入了演艺产业。“大部分投资人感觉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就想冲进来,其实对演艺产业并不是很了解。”一位演艺老总说。
东方先锋小剧场总经理傅维伯对此更是直言:“那就先交点学费,交完以后一头雾水出去,再也不玩这个了,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对演艺产业今后的发展可能是一个毒瘤。”
尽管傅维伯也在看一些关于资本运作的书,他知道演艺产业有了资本的介入易于形成规模,但当问及如果融资是选择投资基金还是选择银行时,傅维伯回答,他目前哪一个都不会去抓,因为他要考虑资本方能不能认同自己的产品,认识上的差距有多大。他认为,演艺与资本的对接会产生盲点,或者之间有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沟通,才能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认识。
“在感性和理性中间、资本和演艺产业之间,应该有一个机构,作为一个非常理智的平台来评估合作项目,这样既不是投资方的认识,也不是演艺方的认识,而是在一个公正的平台进行评估的结果。我也在做一个观察和实验,调查一些团队每年做多少项目,哪个项目失败,赔了多少?哪个项目挣了,挣了多少?如果每个项目把财务报告都做得很准确,有了3年或5年的财务报告,每年拿10个项目说话,比如成功了5个,或者成功了2个,平了3个,剩下的5个赔了……这样来判断项目到底有没有利润点。用3年时间来评估,可能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风险控制。”傅维伯说。
担心一哄而上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东辉说,天创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先后项目贷款两次,第一次和北京银行,以公司房产做抵押,贷款100万美元,实现了去英国伦敦西区、伦敦大剧院的商业演出;第二次是跟进出口银行,在美国买了白宫剧院。
“我想不光是文化企业,任何企业要想向银行贷款,要抓住几个要点,一是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二是你的现金流怎么样?这两点你能说服银行就可以了。现在天创公司进入到不是项目贷款阶段了,我们正在和德勤以及马云在谈合作。现在天创虽然属于港中旅下面的二级公司,但整个治理结构已经清晰了,下一步就可以强强联合,互补我们在海外销售的渠道。”张东辉说,银行也好,风投也好,美国是怎么做的?是专业银行在做,做影视就是做影视,做演艺的就是做演艺,有一帮专业人才,能够对你的剧本评估,对演出的主角评估,对摄像评估,对作曲评估,最后总体评估下来,再加上保险,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一哄而上,什么行都来做,什么都做不精,最后都没有细分。文化产业九大行业,就是演艺,也是各有各的路,其经验、渠道、人才尤其是资源都不同。资本和演艺的融合是一个过程,演艺企业想融到钱,应该走精品战略;资本想投到演艺行业,建议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不愿失去控制
谈起演艺和资本对接的话题,北京开心麻花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晨坦陈没有太多经验。他说,大概在华谊兄弟上市之前两个月,王中军找他说收购的事,想让他弄一个舞台剧事业部的概念,也开了价钱,但他“真的对资本市场没有概念”,觉得出的价钱让其团队的价值被低估了,因为他们做得比较辛苦,每一个戏做原创,一点一点培养,在北京大概有接近10万的会员——怎么做出来的呢?是每天演出,每天晚上散戏时拿一个登记表,用特别传统的方式让人家做登记,说您留一个电话就成为会员,给您演出通知或者给您优惠。实际上这样的会员,他们可能做到了30万,他们一天演出大概有1000多观众,一场一场做下来非常费劲,但是不一定讨好,最后将会员表一整理,有的人留的不一定是真信息,累计起来有效会员数大概是10万。
然而,王中军跟张晨来谈收购,仍令张晨很兴奋,因为华谊兄弟是一个大的传媒公司,双方具有互补性。但张晨团队仔细思考后,认为在价钱和创作理念上,双方存在距离,因为华谊兄弟是做电影的,不做舞台剧,他们担心在创作内容和整个方向上会有失去控制的可能性。后来张晨对王中军开玩笑说:“再做3年,你也特别有钱了,你再收购我。”
“这是一次对于资本的小小接触,那次以后,我就对于上市公司怎么去开价、PE等等有了一个基本概念。我特别希望能跟资本有对接,对于资本,我的态度是特别渴望,但也紧张。因为国内现在的演出单位,企业规模大都很小,如果有资本大规模介入,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的态度是谨慎地对待,这是矛盾的,从企业扩张角度,我们绝对对资本有需求。我们试验了一个商业模式,成功了,我们当然希望两年就把全国10个城市都拿下。但另一个角度,作为创意企业,我觉得创意内容是核心,因为资本是很无情的,一定对你有要求,会出现什么结果,我有一点紧张。”张晨说。
忧虑冲动后果
随着演艺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信贷、股权投资、债券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的资金涌入了演艺产业。“大部分投资人感觉这个市场潜力巨大,就想冲进来,其实对演艺产业并不是很了解。”一位演艺老总说。
东方先锋小剧场总经理傅维伯对此更是直言:“那就先交点学费,交完以后一头雾水出去,再也不玩这个了,如果这样的话,其实对演艺产业今后的发展可能是一个毒瘤。”
尽管傅维伯也在看一些关于资本运作的书,他知道演艺产业有了资本的介入易于形成规模,但当问及如果融资是选择投资基金还是选择银行时,傅维伯回答,他目前哪一个都不会去抓,因为他要考虑资本方能不能认同自己的产品,认识上的差距有多大。他认为,演艺与资本的对接会产生盲点,或者之间有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沟通,才能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认识。
“在感性和理性中间、资本和演艺产业之间,应该有一个机构,作为一个非常理智的平台来评估合作项目,这样既不是投资方的认识,也不是演艺方的认识,而是在一个公正的平台进行评估的结果。我也在做一个观察和实验,调查一些团队每年做多少项目,哪个项目失败,赔了多少?哪个项目挣了,挣了多少?如果每个项目把财务报告都做得很准确,有了3年或5年的财务报告,每年拿10个项目说话,比如成功了5个,或者成功了2个,平了3个,剩下的5个赔了……这样来判断项目到底有没有利润点。用3年时间来评估,可能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风险控制。”傅维伯说。
担心一哄而上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东辉说,天创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先后项目贷款两次,第一次和北京银行,以公司房产做抵押,贷款100万美元,实现了去英国伦敦西区、伦敦大剧院的商业演出;第二次是跟进出口银行,在美国买了白宫剧院。
“我想不光是文化企业,任何企业要想向银行贷款,要抓住几个要点,一是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二是你的现金流怎么样?这两点你能说服银行就可以了。现在天创公司进入到不是项目贷款阶段了,我们正在和德勤以及马云在谈合作。现在天创虽然属于港中旅下面的二级公司,但整个治理结构已经清晰了,下一步就可以强强联合,互补我们在海外销售的渠道。”张东辉说,银行也好,风投也好,美国是怎么做的?是专业银行在做,做影视就是做影视,做演艺的就是做演艺,有一帮专业人才,能够对你的剧本评估,对演出的主角评估,对摄像评估,对作曲评估,最后总体评估下来,再加上保险,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所以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一哄而上,什么行都来做,什么都做不精,最后都没有细分。文化产业九大行业,就是演艺,也是各有各的路,其经验、渠道、人才尤其是资源都不同。资本和演艺的融合是一个过程,演艺企业想融到钱,应该走精品战略;资本想投到演艺行业,建议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