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命重责任大"支柱性产业"如何立起来
2011年02月17日 10:29 来源:大众日报 吴宝书 赵琳
“转调”的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低耗能、低污染、附加值高,处于‘微笑曲线’的顶端。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省政协常委、省农工党副主委吕善勇说,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正处于攻坚阶段,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是一条短腿。通过“软实力”的注入,不但能做强、做实服务业,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省两会期间,正赶上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省政协委员、巴龙集团董事长姜俊平感慨道,现在不少人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而像“情人节”这样的“洋节”却备受欢迎,说明我们对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和开发力度不够。“工业产品、农产品和其它服务业产品也是如此,只有添加了优秀的文化元素,才能吸引消费者。”
凭创意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是文化产业的魅力所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全力推进创意山东计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核心层所占比例接近20%。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梁文博说:“山东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含金量。”省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掖平建议,应借第十届黄金赌城娱乐艺术节在我省举办之机,结合城市规划、旅游休闲等,打造“创意城市”。
省人大代表、宁津县委书记孙起生说,文化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活力。去年以来,宁津投巨资对传统小吃进行包装,靠文化卖美食、靠美食增收入,大柳面、保店驴肉和长官包子这宁津三大名吃的旗舰店,已经开到了济南、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美食文化成为宁津的新名片。”
动力来自改革
活力来自市场
未来五年,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广阔,但阻力和困难也很大。代表委员表示,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破除来自体制、机制的种种藩篱,把该由政府做的交给政府,把属于市场的交还给市场。
近几年,我省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稳步进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改出全国闻名的“临沂模式”。省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说,莱芜梆子剧团转企改制后,实现由养人到养事业的转变,剧团走向市场,一年深入乡村演出280余场,是以前的十几倍,还创作上演了多部精品剧,收入与事业发展双丰收。“惟有深化改革,才能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省政协委员、三隆集团董事长邹乐平说,文化企业必须面向市场。
省政协委员、黄金赌城娱乐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也认为,除体制改革外,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也很重要。现在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变多,但仍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有脱节。“济南一家动漫企业拿着原创样片到小学试播,差评一片。市场最能发现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产品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才会受老百姓的欢迎,脱离需求就会被冷落。”
受投融资体制限制,资金一直是困扰许多文化企业发展的难题。省政协委员、澳门灵达策划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黄义满说,“很多私募基金近年来都倾向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内地政府可以定期举办文化产业投融资推介会,为资本与文化企业的合作搭建桥梁。”记者了解到,山东已经有了为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7个拥有独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的省(市)之一。运行后,将成为我省文化产权交易的专业平台。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