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香港书展:开放性、不作秀、不走形式(图)
在2011香港书展招待酒会上,香港各界人士向“年度作家”西西(左)致敬。
“香港人的坏习惯是,每年不买书,到了书展就买烂书。”7月23日,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黄金赌城娱乐知识分子的走向”的演讲时,台湾作家李敖这样调侃现场2000多位听众,并“兜售”自己的新作。这是76岁的李敖首次在港演讲。
7月20日~26日,第22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书展由香港贸发局主办,主题为“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据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介绍,2011香港书展共有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526家参展商参展,有约150位演讲嘉宾和近300场文化活动。自1990年创办以来,香港书展入场人数屡创新高,单是去年便吸引92万人次进场,周启良认为:“这充分反映公众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知名作家学者唱主角
吸引公众前来的,除了大量的图书,还有李敖等人担纲的“名作家讲座系列”。这是近年香港书展最吸引读者的活动之一。
今年受邀的内地嘉宾,大都是热点学者和作家:黄金赌城娱乐社科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畅销书《黄金赌城娱乐足球内幕》、《李可乐抗拆记》作者李承鹏,今年以《玉米》击败大江健三郎等竞争者而获得第四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的毕飞宇,通过“三体”系列引领当下黄金赌城娱乐科幻小说的刘慈欣,还有叶兆言、阿来、池莉等人。港台作家除李敖之外,还有施叔青、九把刀、张铁志、西西、北岛、胡燕青、黄碧云、葛亮等人。
“西西女士半世纪以来,创作出无数作品,吸引两岸三地大量读者,文字触动心灵,引领后来者走上创作道路,在香港文学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为香港文学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在7月20日晚举行的招待酒会上,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如是盛赞这位“年度作家”,他和多位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外作家、文化界人士等一起向西西致敬。
西西原名张彦,1938年生于上海,上世纪50年代随家人来港定居,其代表作有《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等,在诗歌、小说、散文、童话和翻译等领域创作颇丰,也是香港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西西1989年患乳腺癌,三年后,她据此写出长篇著作《哀悼乳房》;手术后遗症导致她近年右手日渐失灵,她开始改用左手写作,2008年写出回溯香港历史的长篇小说《我的乔治亚》及游记《看房子》。
2000年开始,西西为对右手进行物理治疗而学做布偶、毛熊,2009年出版《缝熊志》,今年7月又有《猿猴志》问世。为此,香港会展中心三楼的“文艺廊”专门展出了西西的手稿、奖品、收藏品以及毛熊、猿猴布偶。素来深居简出的西西破例出席了7月20日晚的招待酒会,她呼吁公众保护猿猴:“保护他们,即是保护我们自己。”
为表彰本地作家,香港书展还设立“香港作家巡礼”专区,向读者介绍林沛理、昆南、廖伟棠、杜国威、关梦南、李维怡、钟晓阳和淮远等香港当代及新晋作家。
开放性、不作秀、不走形式是香港书展最有价值的地方
演员林青霞处女作《窗里窗外》首发式的火爆程度,仅次于李敖演讲。在李敖、董桥、林燕妮、徐克夫妇及张叔平等前来捧场的嘉宾面前,林青霞以“作家”身份自我期许。这种热闹场面,让展场外想方设法冲进来叫卖写真集的“嫩模”艳羡不已。
对香港书展怀有良好观感的,还有已连续多年采访香港书展等各种大型书展的石剑峰、姜妍等一些内地记者。在这些记者看来,香港书展在服务性、专业性和引导性上堪称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海书展的学习楷模。
数月之前,香港贸发局即组织香港文化人梁文道、马家辉,同香港作家林沛理、潘国灵、廖伟棠、葛亮等人,先后赴北京、南京、台北及中山等城市进行交流。这一举措已坚持两年,极大增强了香港书展在大中华地区的影响力。
由于香港的工商社会特性,香港书展的人文气息其实逊色于京沪两地的大型书展,目力所及多为通俗小说、生活养生、教育励志和漫画写真等大众出版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明报出版社、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精品人文社科图书,如果不仔细搜寻,很可能被那些讲煲汤的书给淹没。
即便如此,每年7月,书展依旧成为香港年度文化盛事。调查显示,去年700万香港本地居民中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参加了书展。为了让众多参观者熟悉场地,香港书展的场地安排和去年大致相似,周启良表示,过分拥挤的环境会对入场人士选择图书造成影响,因此他们的目标是令入场人士尽量平均地分布在不同展馆,令人流顺畅地在不同展馆之间流动,从而营造最理想的购书环境。
为了尽可能给入场人士提供方便,香港贸发局将香港会展中心70%的空间辟为通道,只留30%的场地作为书展摊位,而且将展场的自动扶梯都改成单向道以分流人潮。为了照顾上班一族,书展在周五和周六的闭展时间从每晚10点延长到午夜12点;主办方还与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延长了书展期间的地铁、车船运营时间,实行不同时段、群体的差别票价。
在展场内,书展导览图也非常细致,各类重点活动都详细地附录于上。由于近年入场的外地读者持续增加,贸发局今年单独设立了访港人士售票处;各种指示标牌极其清晰、实用,还设有专门的“失散人士等候处”。一些规模较大的摊位,则设立多个收银处,出版社员工举着高高的标牌,提醒购书者挑最短的队伍排队付款。在各个演讲厅前,均有工作人员和义工引导报名者有序排队,还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安排入场的非报名者。
尽管如此,每年的香港书展还是被一些谨慎者和悲观者视为一年一周的“短暂的虚假文化繁荣”,因为香港人大多平时不买书,只在书展期间拖着拉杆箱来大采购。这也让主办方更加迫切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提升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而马家辉、梁文道等香港知名文化人为了使书展走近公众也不遗余力。
在梁文道的积极参与下,今年书展开始尝试举办“经典读书会”,邀请刘细良、周保松和廖伟棠、马家辉等知名学者、作家,与读者就史景迁《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罗尔斯《正义论》、《像一块滚石》、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等厚重之作进行文本细读。这几项活动都限定报名名额为20人,明文要求“参加者出席前必须先行阅读指定书目,以便研讨”。
这些寄托着主办方良苦用心的活动,也给前来参加书展的一些资深编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竟然请出了几位平时不怎么出来的人物,如西西、林青霞、黄碧云等人。”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说,“除了书的开放性,不做秀、不走形式也是香港书展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的书展往往有太多大而不当的官方宣传,同时,又有太多无节制不负责任的商业炒作。秀,可以,但是要专业。出版要像出版,要靠书说话,靠作家说话。”
(责任编辑: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