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的温度保持至今
“七里的山沟八里的坳”,这是当地人对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的形容。由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周边崇山峻岭、林密谷深,中间地势开阔,沙洲村是一个养兵屯田的好地方,这里流传着很多红色革命故事,其中“半条被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6月27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沙洲村,重温那段艰苦岁月里的温暖故事。
85年前,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先后经过汝城全境。在红军来到沙洲村之前,很多村民受到当地土豪劣绅的反面宣传影响,纷纷跑到山里躲起来。村民徐解秀因为孩子生病,没有进山躲避。
1934年11月7日,3名女红军来到徐解秀家里,经过沟通,徐解秀和女红军们熟络起来。时值深秋,徐解秀便邀请3名女红军住到家里。简陋的床铺上仅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根本抵挡不住寒冷,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部队临走前,女红军商量着把唯一的一条行军被留给徐解秀。可徐解秀说;“你们3个人总共就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那么远的路,我怎么忍心收下。”女红军解释道:“红军战士没有吃不了的苦、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了被子,我们会再想办法。”在你推我让中,她们拿出一把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被子给徐解秀。
85年后,徐解秀的曾孙女朱淑华成为“半条被子的温度”专题陈列馆讲解员,每每讲起这段故事,她都不禁热泪盈眶,“这是自家亲人亲身经历的故事,总是让我想起曾祖母。”
“一名女红军拉着我曾祖母的手说,‘大姐,这一半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来看你的,到时候再送你一条新被子’。”讲到这里,朱淑华哽咽了,“革命胜利后,曾祖母不愁吃不愁喝,唯一的心愿就是想再见一见这3名女红军。”所以,每当徐解秀想念女红军的时候,她就拿上小板凳,坐在滁水滩头望军归,这一等就是50年。
如今,滁水滩头建起了一座桥,人们叫它“望军桥”。
“记者同志,当年的3名女红军,你晓得她们现在在哪里吗?”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时来到沙洲村,徐解秀老人一直在旁等着,希望向记者“求助”并讲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跋山涉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她们不依。”徐解秀一边抹眼泪一边说着。
直到1991年老人去世,她也未能再见到这3名女红军。“她们可能已经在行军途中牺牲了吧。”虽然未能如愿见到曾经的恩人,但徐解秀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和村民听,“我母亲经常跟我们说起这件事,还不忘教育我们要跟着共产党走。” 徐解秀的小儿子朱中雄老人说。
那如今这“半条被子”去了哪里呢?每当有人问起“半条被子”的下落,现已81岁的朱中雄老人还是有些难过,“3名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敌人清乡队搜出烧了。”
1934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他们还强拉、踢打徐解秀,让她在祠堂里跪了半天。这让徐解秀更加感到了“半条被子”的温度。她曾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一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老百姓就是从这“半条被子”中,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认识了黄金赌城娱乐共产党。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全境前后19天,当时全县12万多人中,为红军挑担、带路、做掩护等拥军的百姓就有1.5万余人。
(责任编辑: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