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端午节
谷雨一过,菜市场上便有了鲜嫩的粽箬。“粽箬上市啦!”不知哪位顾客一声惊喜的喊叫,菜场上三五个声音齐来:“噢,端午快了!”买粽箬叶裹粽子,是开春后由麦月走向端午时节的序曲,也是端午仪式的一个重头戏。
居家人把买回的粽箬叶分拣、剪去叶头、开水焯烫,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早早淘过的糯米,静待一旁,间或洒些水让米更加膨胀着身子,这米中掺入的品种不下五六个之多:红枣、花生米、赤豆、酱过的猪肉精片、蚕豆瓣、香肠等等。一个裹粽子的快手,二十斤米,全部裹好也就是三小时不到的工夫。用半两一杯的酒杯,每二盅米为一个粽子。倒入左手圈围着的箬叶里,轻微抖动平压,而后将叶尾覆盖上口,用扎绳紧勒二道,打结而成。
一锅粽子煨熟很有讲究,连煮带焖,在飘溢出的粽箬清香中,得有几小时的耐心,才会熟透。
距端午还有好些天,有活泼的孩童们胸前挂着用五色线编织的鸭蛋网袋,里面放着青壳咸鸭蛋,让人看着好欢喜。
越来越近的五月初五,那两三天里的清晨,人们从菜场买回一小捆一小扎的新鲜艾草和菖蒲,回家倚放门框两侧,家中设有香案供桌的也会和点燃的小香一起置放其上。美其曰:避邪驱蚊虫挡恶气。
端午节当日,也是初夏炎热闷潮天气的当儿。至今许多人家延用老法,烧上满满一桶滚热水,将切碎浸泡过的艾叶、菖蒲以及金银花等倒入热水之中,搅搅,待温度适宜,让家中幼儿脱衣进去,家长边说着排毒汤澡好,边擦洗着孩子的全身。
几十年来,端午节这天下午,我都会固定去一家老浴室洗个“端午百草汤澡”。近百平米的洗浴区,可谓气息独有,芳香浓郁。四个大小不一的池内撒满草药。最大池里,浴客们不断地蹲入浸泡,不一会额头汗珠便滚落下来,舒服至极。老板掐着手指,我则半躺着喝茶,听他唠叨:告诉你吧,这些草,三天前采购到位,昨晚十二个大盆浸泡,今早十点投入各池。艾草用了五斤,菖蒲二斤,牛舌头草三斤,金银花二斤,野菜花一斤,今年又买了一斤半向天草(即瓦松草)……老板笑嘻嘻地说,已经不少了,真正一百种药草泡出的“百草汤”是不可能的。
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吃是有考究的。俗话说,红为五色首。这一天的菜肴一律以“红”音或“红”色为特色。旧时说法,端午吃“十三红”。大约是:红油咸鸭蛋、炒烧苋菜、炝小红萝卜、红烧黄鱼、红烧肉、凉拌扑黄瓜、红烧小公鸡、煮盐水虾、红椒炒长鱼、枇杷、西瓜、雄黄酒、赤豆粽子。正午时分,高香一炷,一家人长幼有序围桌而坐,摆上十三红,欢畅又融和。
当然,如今更多的百姓人家,端午日桌上的菜肴仅为五红,意达而已。
农谚里也有一句与端午时节关联:吃过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端午过后的天气,晨曦里下田劳作的农民们不用再披棉穿袄阻挡寒凉了。
(责任编辑:成琪)